日本網友:假如現在跟中國開戰,我們打的過嗎?直接改名叫日本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很長時間以來,日本方面都在大肆渲染類似“中日兩國必有一戰,日本自衛隊將發動海陸空三波攻勢”的消息。
近日,自日本核汙染水排海一事後,面對國際上各國的反對,“中日之戰”再次迎來一個小高峰。
面對這種情況,日本網友稱:若現在跟中國開戰,我們打的過嗎?直接改名叫日本島。
中日必有一戰的觀點,植根於中日之間的世仇關系。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歷史,然而在眾多侵略過中國的國家中,唯有日本算得上世仇,這其中緣由有兩點。
一是日本作為侵略者帶給中國人民的痛苦之深,二是日本作為加害者對侵華戰爭采取不承認的態度。
從明朝戚繼光抗倭開始,中日矛盾就已然存在,直到近代中國這種民族矛盾又急劇惡化。
1894年7月25日,日本發動甲午戰爭。
而清政府堅持“避戰靜守”方針,清朝軍隊處於被動狀態,日本軍隊一路占領平壤、朝鮮、九連城等地,至11月攻占大連、旅順,制造了旅順大屠殺。
“除婦女老幼外,全部消滅。”
這是甲午戰爭時,侵占旅順的日軍第一師團長山地元治下達的命令。
山地元治看著手下的士兵對著手無寸鐵的中國民眾燒殺搶掠,他的心中升起一種難言的感覺。
他看到有婦女的胸膛被他的士兵刺刀穿透,看到有士兵將幾個幼兒串在刺刀之上,高舉到空中。
他的命令沒有得到執行,他卻不以為意,畢竟,那只是他虛偽的隨口的“善良”。
這樣的情節在目睹大屠殺的英國人詹姆斯·艾倫的作品——《龍旗翻卷之下》有所記載。
“四天三夜。”
“兩萬。”
這是旅順大屠殺留在中國歷史上的血痕累累的罪證。
這場戰爭最終以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而告終。
《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然而,這場人間慘劇始終深埋於中國人民心中。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在中國土地上犯下累累罪行。
最臭名昭著的有兩個,一是南京大屠殺,二是日本731部隊。
12月13日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是悲痛的一天。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
在松井石根的指揮下,日軍在南京通過射殺和集體活埋等形式對中國軍民進行無差別的擊殺,尤以婦女受辱最重。
毫無人性的日本軍官更是以殺人為樂,將其作為比賽遊戲在中華大地瘋狂屠殺。
“六周。”
“三十多萬。”
千年古都變成人間煉獄。
是日本法西斯留在南京的噩夢。
除了這兩次大屠殺,最令中國人深惡痛絕的就是日本731部隊。
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曾播放過揭露731部隊暴行的紀錄片,眾多親歷者供述731部隊活體實驗及細菌戰細節。
人為制造凍傷、鼠疫、毒氣……731部隊的手上沾染了太多人的鮮血。
“在用於實驗的女性中,是否有一位還帶著一個沒有斷奶的孩子?”
“是的,有這樣一位女性。”
這是731部隊的川島清在法庭審判時交代的事實,由此更印證出日本人的慘無人道。
從大屠殺到活體實驗、細菌戰,日本侵略者施加於中國人民的傷害,永遠不能被原諒,這是中日世仇的源頭所在。
然而,在中日之間,日本面對侵華戰爭時期在中國所犯的罪行,拒不承認。
日本對於歷史的歪曲和篡改,成為加深中日世仇的鏈條,這種延續百年的民族矛盾,成為“中日必有一戰”論斷的重要原因。
那麼,如果中日開戰,日本會是什麼結局?
關於中日之戰,日本的結局,盡管眾說紛紜,但歷史早有定論。
首先,從日本發動戰爭的手段來講。
甲午戰爭,日本選擇1894年發動戰爭有一個原因就在於當年是慈禧太後的六十大壽。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也從側面反映出日本人害怕清軍的全力抗擊,唯有在這種時機,趁其不備才好發動戰爭。
抗日戰爭,“九一八”事變,日本謊稱丟了一名日本士兵,借此發動戰爭。
這種種舉動都表明,日本發動戰爭需要借口和時機,他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而在今天,日本在海裏排放核廢水、買賣受核汙染的廢鐵……
他自己處於風口浪尖之上,成為眾矢之的,又哪裏有借口去發動戰爭,有想法卻不敢實施,這是他的第一敗。
其次,從戰爭方式來看。
毛主席對於抗日戰爭有個著名的論斷——持久戰。
中國地大物博而日本彈丸之地,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的結局,已經證明了中國打持久戰的正確性。
當今社會,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持久戰似乎已經不再適合戰場,那麼如果真的戰爭開始,日本就能靠著“速戰速決”結束這場戰爭嗎?
當然能,不過,是中方對日速戰速決。
還是那句話,中國地大物博,而日本是個彈丸小國,如果真的要速戰速決,那麼依著現在的軍事技術,解決一個小國當然比解決一個大國容易得多。
最後,從國內民眾的支持來看。
甲午戰爭中有一場摩天嶺阻擊戰,是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的第一場勝仗。
聶士成是摩天嶺阻擊戰的最高指揮,而他的部隊是清朝為數不多的近代化軍隊。
這場戰役的勝利,除了聶士成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他的近代化軍隊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聶士成發動了人民群眾。
而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更是放手發動群眾,依靠人民群眾,采取全面抗戰路線對日本侵略者進行反擊。
相比之下,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日本各界對這場戰爭抱著必勝的信心,各行業都以能為戰爭軍費做貢獻而自豪。
然而,必勝的信心源於日本“速戰速決”的自大。
當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破滅後,迎來的則是難以承擔的軍費支出以及鋪天蓋地的反戰情緒。
從歷史到今天,面對中日之戰,中國民眾堅信自己能夠勝利,願意為國家安全作貢獻,日本民眾則多持消極態度。
有日本網友反問:和中國開戰,我們打的過嗎?甚至直言,不如直接改名日本島。
所以,從這諸多角度來看,日本已然是不戰而敗了。
除了歷史角度的對比,今天的中日實力同樣差距極大,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日本民眾對此持悲觀態度。
首先,從兩國軍事來看。
在這一點上,先拋開兩國實力不說,單看中日雙方在軍事上的獨立性。
日本自二戰後,就不被允許擁有軍隊,僅保留警察預備隊以及海上保安廳。
1954年7月,日本才成立自衛隊。
在此基礎之上,日本的軍隊發展依托美國,而難以獨立發展,成為美國附庸。
中國在軍隊上擁有絕對自主權,我們的軍事技術發展依靠個人,不被外人“卡脖子”。
在這一點上,中國遠勝日本。
再說,論起軍事實力,核武器絕對是一個逃不開的話題。
很明顯,日本沒有核武器,而中國有。
這種情況下,雖然中國無意發動核戰爭,但日本如果發動戰爭必然會投鼠忌器。
還有一個話題就是雙方海軍實力。
如果中日開戰,其實很大程度上,陸軍參與作戰的幾率會小一些,而海軍、空軍作戰幾率會更高,尤其因為日本是島國,海軍作戰更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有必要將中日海軍實力進行對比。
在海軍方面,截至2023年,中國海軍一線戰艦總數超過300艘,總噸位超過240萬噸。
其中包括航空母艦、驅逐艦、攻擊型核潛艇、彈道導彈核潛艇、常規潛艇等眾多艦艇。
而日本海上自衛隊現役艦艇數量遠低於中國,其中包括“出雲”級兩棲攻擊艦等類型。
盡管“出雲”級兩棲攻擊艦擁有著先進的防禦系統和特殊作戰能力,是全球最先進的兩棲攻擊艦之一。
但中國的8型50艘驅逐艦中,尤以055型驅逐艦為優,在隱身、適航等方面做到極致,作戰能力優越,被稱為全球最強大的驅逐艦之一。
如果日本艦隊碰上055型導彈驅逐艦,失敗也就成了必然。
另外,從戰時後勤補給來看。
第一,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經濟支撐方面勝於日本。
第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輕工業、重工業各類俱全,這將為戰時軍需提供足夠的供應。
最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日本如今國際聲譽有損,而中國始終秉持著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如果於風口浪尖之上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那麼即便他所倚仗的美國也會迫於國際壓力而放棄他。
得道者多助,而失道者寡助,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中國熱愛和平,但如果日本一再挑釁,再次對中國發動戰爭,中國也絕不會懼怕和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