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公安部長李震身亡,周總理:徹查此事,給黨和人民一個交代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1973年的一天,北京的天空中充滿了緊張的氣氛。
一名戰士急匆匆地走進周總理辦公室,向他遞交了一份書面報告,周總理接過報告後皺起了眉頭,嘴裏似乎還在喃喃地念叨著什麼。
而這份報告上的內容,也著實讓所有人都吃了一驚:時任“公安部部長”的李震同誌意外身亡了,死因一直還沒查清楚。
自從事情發生以後,各種流言就在北京的機關部門裏傳開了,有人認為李震的死一定與國民黨特務有關,也有人覺得李震或許是因為個人情感原因被他人所害。
一時之間,各種傳言開始迅速蔓延,給公安部門的偵查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這件事情實在是太過蹊蹺,李震同誌作為公安部部長居然會意外去世,這讓周總理有些不敢相信。
不過總理很快就平復了自己的情緒,對其他的同誌下達了一份指令:一定要徹底查清事情的真相,給黨和人民一個交代!
接到周總理的指令後,公安部的同誌們一刻也不敢耽擱,立刻投入到了偵查當中。
那麼,李震同誌意外身亡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在這起命案的背後,是不是有人在暗中操縱?最後,大家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查出真相的?
接下來,就讓我們細細地道來。
1973年10月21日晚上,一名小戰士像往常一樣走進公安部部長李震的家裏。
當他推開門的那一剎那,整個人都不由得踉蹌了一下,因為在他的眼前懸掛著一具屍體,而那個人正是李震同誌。
關鍵時刻,這位小戰士表現出了一名公安幹警的職業素養,他沒有大喊大叫,而是走進屋內,給當天正在值班的其他同事打了一個電話。
不管怎麼說,自己是第一個看到李震同誌身亡的人,為了盡早破案他必須保護好現場的一切痕跡。
由於李震同誌的職務實在太高,這件事情很快就被反映到了中央軍委。
李震同誌1938年才參加革命,在眾多的開國將帥中他的資歷並不算深,在1955年全軍大授銜的時候,中央就定下了一條原則:“紅軍不下將,八路不下校”。
意思是紅軍時期參加革命的同誌,原則上可以被評為將官,而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同誌則大多只能當校官。
但是,李震同誌的表現太過突出,因此,他也與另外九名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同誌一起被評為了少將。
很快,這起案件的報告被交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案頭,總理立刻下令,讓公安部門的同誌們盡全力徹查此事。
不管這起案件牽涉到什麼人、什麼單位,大家都必須一查到底!
為了盡快將此事查清楚,中央緊急提拔華國鋒同誌為新任公安部部長,專門負責調查這件事情。
可是,面對眼前紛繁復雜的線索,華國鋒也不知道到底該從何處下手,經過一番思慮,他只能先組織專案組的同誌們開一個簡短的會議。
同年11月11日晚,公安部的辦公室裏燈火通明,大家圍坐在一張長桌的兩側,臉上掛滿了嚴肅的表情。
華國鋒示意技術專家先給出他們的意見以供討論,大家這才拿出了李震同誌的“初步屍檢報告”。
根據李震同誌身上的傷口可以判斷出他一定是窒息而亡的。
但是,在案發現場人們也沒有發現明顯的打鬥痕跡,所以,大家認為李震同誌的死大概率是一起“自殺事件”。
聽了這些話,同誌們的心中愈發疑惑起來了,因為李震同誌是當時公安部的部長,在黨內、軍內都享有崇高的威望。
到底是什麼樣的事情才會讓他感到絕望,繼而做出“自殺”的舉動呢?
而且,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蔣介石派出的各路特務就沒有放棄過對我黨的破壞。
從以往的案件中來看,國民黨特務也喜歡將暗殺偽裝成自殺來逃脫責任,比起自殺的結論,很多人更願意相信李震同誌是被國民黨特務暗中殺害的。
不過說到底,這也只是大家的猜測,暫時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起案件與國民黨特務之間存在什麼聯系。
既然沒有證據,華國鋒認為不能隨便下結論,他立刻指示專案組的同誌們,按照“自殺”的思路進行調查。
如果李震同誌真的是死於自殺,那麼他生前的活動軌跡應該會表露出一些線索。
在會議的最後,華國鋒還強調大家:一定要查清楚李震同誌身前到底和哪些人交流過,做過什麼事。就算他是自殺,也不能讓他不明不白地死了!
隨後,公安部的同誌們對李震同誌的家屬進行了調查,根據李震秘書的回憶,在李震同誌出事前的幾個月,他一直為單位裏的報告而感到焦頭爛額。
當時,由於形勢緊張,全國的很多部門都在給中央寫報告,光是公安部的同誌們就要同時給中央上交幾十份報告。
李震身為公安部的部長,對於這些報告的內容自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他向中央遞交了報告之後,整個人的神情就變得緊張了起來,有時候正在家裏和家人談話時,也會說出一些答非所問的話。
只是,當時根本沒有人在意李震的這些異常表現,都以為他只不過是因為工作太忙感覺累了
直到“李震同誌自殺”的消息傳了出來,大家才恍然大悟,或許,李震同誌的死與他此前幾天的精神狀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這時候,公安部的同誌們想到了一個合理的推斷:會不會是李震同誌在工作中遇到了什麼不順利的事情,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刺激呢?
要想查清楚這些疑點,大家必須去調看李震同誌生前遞交給中央的那些報告。
可是,眾人的心中還是非常不解,李震同誌再怎麼說也是一位老革命了,他到底受了什麼刺激,居然會選擇用這種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
大家查看了李震同誌生前遞交的一系列報告,發現其中都是一些關於檢討的內容。
當時,公安部內部經常召開會議討論問題,事後大家都要將這些問題形成文件上報給中央。
但在公安部的內部會議上,大家的意見其實也並不統一,甚至有人在會議上與李震同誌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慢慢地,這件事情傳到了中央領導同誌們的耳朵裏,隨後,中央派出紀登奎就此事與李震展開談話。
一見面,紀登奎就開門見山地對李震講話道:最近你們公安部的工作開展得非常不順利,聽說有些人對於組織上的安排也不是很滿意,你這個當部長的還是要好好地管管才是。
李震同誌在紀登奎的面前表現得非常小心,他先是微微一笑,而後與紀登奎談起了部裏的其他工作。
可是,紀登奎似乎認為公安部的問題非常嚴重,他用嚴肅的語氣繼續跟李震談話,兩個人的話語之中還提到了當時公安部革委會的主任於桑。
紀登奎一提到於桑表情就變得更加嚴肅,他開始詢問一些於桑近期的言論情況,李震同誌在紀登奎的對面如坐針氈,雖然他與於桑之間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但他不想在這個時候給自己的同事們添麻煩。
最後,李震不得不提前向紀登奎道別,返回了自己的家中,經過了這件事情,李震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異樣的行為,他每天照常上班、開會、組織同誌們學習毛澤東思想。
但是,就是在這樣平常的氛圍之下,李震同誌突然被人發現死在了自己的家中。
根據法醫的推算,李震同誌的死亡時間大概是在1975年10月21日早上,但他的屍體卻是在晚上的時候才被那名小戰士發現的。
紀登奎是在同年九月份的時候召見的李震同誌,所以很多人認為李震同誌的死與他跟紀登奎的談話並沒有關系。
如果李震是因為害怕向組織上交代材料而選擇自殺,那他為什麼又要把自盡的時間推遲到一個月以後呢?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提到了另外一件小事:1971年的一天,葉劍英元帥在自己的家裏宴請了一位高級民主人士,或許是因為葉帥與這位民主人士的私交甚篤,他便沒有將此事上報給中央。
後來,公安部的同誌們經過調查才發現了這件事情,得知此事被公安部偵知後,葉劍英元帥也表現得十分淡定。
後來,葉劍英元帥的秘書親自給李震打去電話,開口便問調查清楚了嗎?是不是那天晚上葉帥邀請的客人有什麼問題?這一句話問得李震十分尷尬,他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回復對方。
最後,李震只能用幾句客套的話將這個話題搪塞了過去,但當這件事情被層層上報給華國鋒的時候,卻被他給否定了。
華國鋒認為,李震同誌絕不是那種心胸狹小的人,如果說葉帥的一通電話就能夠讓李震同誌產生了尋短見的念頭。
那麼,這麼多年以來,無數在革命歷程中受到的挫折,他又是怎麼挺過來的呢?
就在這個時候,一封報告被送到了華國鋒同誌的面前,原來是一位叫做劉湘屏的幹部寫下了這份報告,他在報告中堅持認為,李政同誌的死就是“他殺”。
華國鋒被他的這番話給氣樂了,既然沒有證據,又憑什麼推翻之前的結論呢?
突然,華國鋒的腦中飛快地閃過了一縷思緒,他發現這個劉湘屏似乎有些可疑,因為第一次被派去李震家勘查現場的人裏就有這個劉湘屏。
他立刻調來了第一次現場勘查的卷宗,仔細地了解情況,華國鋒發現,劉祥平他們在現場勘查的卷宗裏公然寫下了與現實相反的文字。
這讓華國鋒的眉頭不禁地一皺,他嘆了一口氣,對身旁的秘書吩咐道:看來這個劉湘屏在案件調查的過程中起了很壞的作用!
於是,華國鋒立刻下令對劉湘屏展開秘密調查,也許從他的身上能夠找到這次案件的突破口。
果然,華國鋒派出的幹部在兩天以後就給他發回了一份初步的調查結果:根據調查,劉湘屏曾經在本案的案卷上做了手腳。
他們這是想借助李震同誌的死在公安部門內部搗亂,幸虧華國鋒及時識破了他們的計謀,沒有使全國的公安系統陷入混亂。
而另一邊,負責調查李震同誌死因的幹部們也傳回了消息,在李震同誌去世之前,他曾經與公安部的幾位同誌爆發過激烈的爭吵。
李震同誌身為公安部部長,但對於整個部門卻沒有絕對的控制力,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李震同誌為了公安部的團結也沒有堅持此事上報。
最終,李震同誌因為頂不住各方的壓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看到這個結果,華國鋒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一再要求前方的調查人員再核實一下這個結果。
畢竟李震同誌是前任公安部的部長,對其死因的調查必須慎之又慎,否則這樣的結果將很有可能引發一場“風波”。
幾天以後,負責調查李震同誌死因的幹部們都回到了公安部大樓,一看見這些人,華國鋒就非常急切地上前詢問調查情況。
負責帶頭調查的一名同誌嘆了一口氣,回復華國鋒案件的調查內容:已經核實過李震部長確實是自殺身亡的。
華國鋒搖了搖頭,轉身走向自己的辦公室,現在調查結果已經出來了,他必須立刻草擬一份報告將此事向中央匯報一下。
但華國鋒也明白,正式發布調查結果之前,他還必須與周總理通一次氣。
1974年1月,華國鋒終於找到了周總理,向他說明了這件事情,見周總理用一副惋惜的目光看向了華國鋒。
華國鋒馬上把手裏的文件夾遞給周總理,並關切地問毛主席他老人家身體還好嗎?
周總理搖了搖頭,告訴華國鋒毛主席的身體狀況已經大不如前了,所以他也比較偏向於將此事進行“冷處理”。
如果毛主席也同意他們的看法,不久以後,公安部就可以召開一個會議,將此事正式公布出去了。
華國鋒聽完周總理的話只能夠走到一旁,為他讓出道路,這樣的結果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但是真相就是真相,它無法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
很快,毛主席的批示也下來了,完全同意了華國鋒與周恩來同誌的意見。
1974年3月,周總理特意將華國鋒、李先念、紀登奎、劉湘屏等幾個同誌集中到了一起,召開了一次會議。
會議剛剛開始,周恩來就直入主題,用平淡的語氣說現在調查結果已經出來了,李震同誌確實死於自殺。如果在場的同誌們都沒有意見的話,就可以把它公布出去了。
劉湘屏他們顯然對於這個結果還不太滿意,但當這些人正要站起來說話的時候,周總理又補充了一句:
共產黨人是講究實事求是的,大家有幾分證據就說幾分話。
周總理的這番話,看似是無心之言,實則就是在敲打劉湘屏他們,這些人一直堅持說李震同誌的死就是“他殺案件”,可是到頭來他們卻又拿不出證據。
所以,這樣的說法不能夠服眾,自然也不能被公布出去了,在會議召開之後,李震同誌的死訊終於以“新聞”的方式被公諸於世。
在對外的新聞公報當中,公安部的同誌們秉持著實事求是的作風,對案情的細節沒有做任何修改。
當這個消息傳到其他的國家時,大家都對中國共產黨人的態度感到吃驚。
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如此坦然地面對事情的真相,並將它們公布出來,這是許多西方國家的政客們都做不到的。
在此之後,周總理還特意囑咐華國鋒和公安部的同誌們要為李震同誌舉辦一次像樣的“追悼儀式”。
從職務上來說,李震同誌曾經擔任過公安部的部長,從軍銜上來看,李震同誌曾經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少將。
所以為李震同誌舉辦一次追悼會,這既是大部分同誌的心願,也是我們黨對待革命戰友的一種態度。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國家走在一條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的大道上。
我們曾經為了這個國家的未來默默探索過,也曾經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激情奮鬥過。
在這個過程當中,雖然我們的國家與民族也經歷了許多苦難與挫折,但我們的事業還是不斷向前發展,並結下了今天的果實。
在這些成功與勝利的背後,鐫刻著每一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態度與初心。
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實事求是都是一句永遠不會過時的真理。
它既是我們黨從群眾中走來,並最後取得勝利的關鍵法寶,也是我們未來前進路上的一股強大的助力。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的發展路途中,我們的國家必然會因為實事求是的態度與崇高的理想而獲得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編輯: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