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哭笑不得”的穿幫鏡頭,如今個個成了經典,你都看過哪些?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現在的影視拍攝是越來越離譜,穿幫鏡頭比比皆是,很多觀眾評論,我花時間來看你,你卻把我當傻子?
現在的影視作品拍的簡直沒有觀感,簡直是把觀眾的智商踩在地上摩擦,不僅大人一眼看穿,就連小學生一眼就能看穿,所有人都能看到,只有導演註意不到。
拍穿越劇不是拍穿幫劇,劇情燒腦可以接受,但是無腦就不理解了,不僅劇情差到不想看,“毀三觀”的臺詞以及場地布置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古裝劇的離譜鏡頭。
最近熱播的古裝劇《長歌行》中,女主角迪麗熱巴表演一場很驚險的快速轉身動作戲。
觀眾們原本期待這個高難度動作的完美呈現,誰知在關鍵時刻,鏡頭一轉,完成這個動作的居然不是迪麗熱巴本人,而是劇組找來的替身演員。這突如其來的換人處理,讓觀眾不禁感到些許違和。
類似的情況不僅出現在《長歌行》一部劇中。像另一部大熱古裝劇《如懿傳》中,有一場妃嬪們進宮面聖的戲。
鏡頭中的一個妃嬪不知在想什麼,悄悄拿出一個看起來極像手機的東西在玩。
這東西大概是她的小秘密,在龍椅前也不敢明目張膽的拿出來,只能尷尬的放在自己屁股底下。這種強行加插手機元素的做法,讓人忍俊不禁。
其實這種讓觀眾有瞬間“出戲”感覺的尷尬畫面,在許多古裝劇中都屢見不鮮。比如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女主被幾個綁匪抓走的打鬥鏡頭裏,背景裏赫然有個舉著手機拍照的群演,還拍的津津有味。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加戲處理,實在有損古裝劇的氛圍。
再如曾風靡一時的經典劇《甄嬛傳》,其中有一場曹貴人抱著可愛孩子說話的戲。本來這是一場溫馨的母子互動鏡頭,結果觀眾們發現,曹貴人手腕上赫然戴著一只精致的手表,這明顯超前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瞬間辨認出這是“穿幫”。
也有一些不合時代的道具會出現在關鍵鏡頭中。比如《甄嬛傳》中那場感人的“滴血認親”戲,母女兩人切手指滴血認親,祈禱能重逢。當紅血滴入水中,兩人擁抱時,卻有一個不和諧的白色塑料礦泉水瓶擠入鏡頭。這種穿幫畫面,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新版《小魚兒與花無缺》中也有類似劇情,女主被幾個歹徒擄走綁架,其中一個歹徒正要把布條塞女主嘴裏,結果觀眾發現,女主口中叼著的居然不是布條,而是一塊小手帕,這種隨意的處置同樣讓人難以置信。
除了這些電子設備和道具的穿幫外,一些完全不符合古代場景的用具也經常出現,比如之前一部楊穎主演的古裝劇中,有一場女主切菜的鏡頭。
本以為會用些古樸的菜刀,結果鏡頭一亮,楊穎手裏居然是尋常百姓家根本無緣一見的精致菜刀,完全不符合古代場景,也令人啞然。
當然,也有些穿幫可能是無可奈何的處境所導致。比如最近熱播的《長月燼明》中,為了處理通水管道,只能暴露出一段現代感十足的暗藏水管,墻裏的管道暴露無疑會破壞古代宅院氛圍,但可能也是為了水管通暢而不得不如此處理。
這類穿幫鏡頭雖然只是短短幾秒鐘的插曲,但的確會讓觀眾產生瞬間“出戲”的違和感,破壞浸入其中的劇情氛圍。
劇組若能在細節處理上下更多工夫,或許能避免這些吊詭的穿幫畫面出現,讓觀眾更能沈浸其中,切實感受那個年代的風貌。
抗戰劇的迷惑行為
除了古裝劇之外,抗戰劇中的操作也是讓人非常的不理解。
近年來,一些抗日題材的電視劇在劇情設置上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這些“謎之操作”讓觀眾大跌眼鏡。
比如在《抗日奇俠》中,就出現了“手撕鬼子”的畫面。但要知道,人體組織纖維均勻連接,很難被生生撕斷。
不僅如此,主角還能躲過密集的掃射,完全不受傷害。觀眾發現,這是因為敵人槍管被劇組塞住了石頭。
類似的穿幫鏡頭在多部抗日劇中出現。比如在《金陵十三釵》中,就曾有主角用濕棉被擋住子彈的劇情。
若說這只是某一部劇的編造,還能理解,但多部影視作品都有此情節,那麼它就有可能來源於歷史真實。
原來在抗戰時期,確實存在一種叫“土坦克”的自制防彈裝置,使用濕棉被捆綁在木板上,當作移動掩體。
只是它的防彈效果存疑,有實驗用真槍射擊過濕棉被,證明其無法抵擋子彈穿透。
除了偽科學,一些劇集在表現手法上也存在問題,如《一起打鬼子》中就有褲襠藏雷的劇情,簡直無恥至極。
《滿山打鬼子》中,主角靠一個彈弓就將所有敵人消滅,完全沒有邏輯,這些處理手法讓人大跌眼鏡。
抗日劇需要在史實基礎上細致處理,不能只圖熱鬧,否則就會出現各種“謎之操作”,損害作品質量和觀感。
顛覆三觀的穿幫臺詞
除了劇情穿幫以外,顛覆三觀的臺詞很讓人無法理解。
電視劇中的無腦臺詞和穿幫鏡頭經常會引人發笑,特別是一些歷史劇和抗戰劇中的劇情漏洞更是令人啼笑皆非,這充分暴露了一些編劇和演員對基本常識的無知。
在喜劇片《龍門鏢局》中,女主角盛秋月稱“我是孤兒,父母在我出生前就死了”,這種明顯違反基本生理邏輯的臺詞,直接把觀眾逗樂了。一個人怎麼可能在自己出生前就已經死了呢,
這句臺詞充分暴露出編劇連小學生都懂的基本生理知識都沒有掌握。
同樣匪夷所思的是,在抗日劇《抗日奇俠》中,女主角竟然說出“我爺爺九歲的時候就被日本人殘忍地殺害了”這樣的話。
細想來,一個九歲就死了的人,怎麼可能還有子女,並最終生出女主角呢,這無疑是對基本生命過程的無知。
在歷史劇《倚天屠龍記》中,金花婆婆對著謝遜說“謝三哥,我這輩子從來沒說過謝字”,引來觀眾一陣狂笑。
明明自己就在說“謝”字,卻仍然堅稱從未說過,這種前後矛盾的表述,也充分暴露出編劇邏輯思維能力的匱乏。
這些劇中人物的臺詞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笑果無限”,但其實背後暴露的更多是編劇們缺乏基本常識儲備,以及對人物刻畫的不到位。
編劇對人物的性格塑造出現這些低級錯誤,導演和演員也沒發現問題,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心的失誤,編劇和演員們都應該意識到自己創作時的社會責任。
不能為了制造笑點而隨意扭曲基本事實和歷史常識。否則不僅會遭到觀眾批評,也會對年輕觀眾產生誤導。
希望媒體從業者能提高歷史和常識知識儲備,減少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低級錯誤。
此外,在抗日劇《向著炮火親近》中,吳奇隆飾演的角色說出了“八百裏開外,一槍幹掉鬼子機槍手”這樣匪夷所思的臺詞。
什麼概念才是八百裏啊,這都快趕上高鐵一個小時的行車裏程了,子彈能有這樣的射程,也太扯淡了,這說明編劇對距離和速度概念的認知存在極大誤區。
同劇中還出現了“每人攜帶一百五十斤炸藥”的設定,這簡直是與常識背道而馳。
一百五十斤相當於三個成年人的體重,普通士兵如何負重如此之多,這難道是在拍摔跤電影嗎,編劇對常識的漠視導致觀眾都被逗樂了。
此外,在《神探狄仁傑》中,李元芳的推理水平也常常引人發笑,在一起死亡案件中,他竟然總結道“如果是自殺,那麼她斃命的動機肯定是不想活了”。
這種循環論證讓觀眾哭笑不得,難道李元芳的智商才三歲嗎,他怎麼可能成為神探的助手。
在《中國騎兵》這部正劇中,出現了人物穿越時空的劇情,非常荒謬。
劇中人物在1944年就能預言“抗戰最後一年”和“八年抗戰”,這完全顛覆了歷史事實。
要知道抗戰時間是14年這一歷史常識,直到教育部2017年才在教材中全面確立,編劇這樣的失誤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結語
影視劇能帶來快樂,但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制作團隊務必用心、負責,不可敷衍作品。
就讓我們拭目以待,期待更多有質量的影視劇誕生,而不是虛有其表的大爛片。
無論出於故意還是失誤,這些脫離歷史和常識的設定都使觀眾啼笑皆非,編劇必須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切忌為烘托氣氛而隨意改寫歷史。
同時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常識知識儲備,避免出現這種低級錯誤,從而減少對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誤導。
在閱讀完文章以後,麻煩您點擊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