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和王莽都改朝稱帝,為何新朝是獨立朝代,武周是唐朝一部分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中有這樣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漢朝和唐朝都出現了改朝稱帝的情況。漢朝分成西漢和東漢,而西漢和東漢之間夾了王莽建立的新朝,而唐朝歷史中間也夾了武則天建立的武周。
雖然新朝和武周都是王莽和武則天改朝換代的結果,但新朝和武周的後世定位卻完全不同。歷史學者往往把新朝看成一個單獨的朝代,但把武則天的武周朝看成唐朝歷史的一部分。
上圖_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
第一,武則天和王莽的身份完全不同。
雖然王莽的身份是外戚,王莽的政治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和漢朝政局息息相關,但從中國古代傳統的“家天下”角度看,王莽畢竟不是劉漢皇族的人,其建立的新朝就是完全不同於漢朝的全新朝代。
而武則天的情況就和王莽完全不同,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媳婦和皇後,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母親和太後。從中國古代傳統的“家天下”和宗法制度的角度看,武則天的身份就是“李家自己人”。在武周時期的唐朝老臣狄仁傑、張柬之等人看來,由於武則天的身份是唐高宗的媳婦和皇後,武則天稱帝的本質就是代行李唐皇權。武則天遲早有一天要把皇位重新傳給李家皇族後代,其兒子唐中宗李顯。
再加上武則天去世前主動要求給自己去帝號,恢復自己皇後的身份,歸葬唐高宗的乾陵。武則天建立的武周也就自然而然的和唐帝國融為一體,成為唐朝歷史的一部分。
上圖_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從王莽和武則天改朝換代後宗廟祭祀的做法也能體現出兩人對漢朝和唐朝的態度,王莽建立新朝後,沒有宗廟祭祀漢朝的歷代皇帝。而武則天在建立武周後並沒有否定長安的李唐太廟,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依然在武周時期被合法祭祀。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武則天非常看重武周和李唐之間的傳承關系,武則天建立武周並不是通常意義的改朝換代,武周只是依附於唐朝而存在的朝代而已。沒有了李唐,武周也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上圖_ 新朝(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是繼西漢之後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
第二,從最後結果上看,新朝被農民起義和劉漢皇族的軍隊共同推翻,而武則天卻早有主動讓位給李顯,恢復唐朝的想法,神龍政變只是加速了武則天讓位李顯的速度,並沒有對武則天退位這件事帶來實質性的影響。
由於王莽的倒行逆施,全國範圍內很快爆發了針對王莽新朝的農民起義。公元17年到18年,綠林軍和赤眉軍起義先後打響,農民起義軍為推翻王莽的荒唐統治,和新朝軍隊展開激烈戰鬥。農民起義軍和新朝軍隊先後爆發了藍鄉戰役和成昌戰役,給新朝的荒唐統治以沈重打擊。
就在農民起義軍部隊積極行動的同時,劉漢皇族,漢景帝後代劉秀領導的武裝鬥爭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公元23年,劉秀指揮的軍隊和新朝軍隊在昆陽展開大戰。經過激戰,劉秀的漢軍殲滅王莽的主力部隊,王莽參戰前有40萬大軍,號稱為百萬。但劉秀奇兵出擊,打敗了王莽的新朝軍隊。
上圖_ 昆陽大戰 連環畫
昆陽大戰讓王莽的統治進入倒計時。公元23年,王莽死於非命。從新朝政權滅亡的結果上看,新朝是被農民起義軍和劉漢皇族的軍隊共同推翻的,農民起義軍和劉漢皇族的軍隊都在推翻新朝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王莽政權滅亡後,劉秀憑借其高超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很快在群雄並起的時代裏站穩腳跟。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莽建立的新朝成為間隔在西漢和東漢之間的獨立朝代。說得簡單點,王莽篡奪了皇位,建立新朝,新朝的滅亡和東漢建立也不是和平銜接的。
上圖_ 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
農民起義軍和劉漢皇族以武裝鬥爭的方式推翻了王莽的新朝,而武則天建立的武周卻以小型政變,而非大規模武裝鬥爭的方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稱帝,在當時被稱為“聖母神皇”。
然而,在中國古代“家天下”的時代裏,武則天的武周卻面臨著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接班人問題。武則天確實有過傳位給侄子——武氏宗親的想法,但傳位給侄子不符合家天下傳位的規則,而傳位給兒子李顯或李旦,武周王朝又面臨“一代而亡”的結局。這讓武則天非常矛盾。由於武則天遲遲拿不定接班人是誰,武三思等武氏家族成員向已經被降為皇嗣的李旦頻頻發難。
上圖_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即唐高宗
在李唐老臣張柬之、狄仁傑等人看來,武則天稱帝不足為奇,也不屬於大逆不道,因為武則天的身份是唐高宗的妻子和皇後,其行為屬於“代行李唐皇權”,畢竟從宗法的角度看,武則天的身份還是李家人。但一旦武三思繼承武則天的皇位,這性質可就不是“代行皇權”,而是貨真價實的改朝換代了,這就衝破了狄仁傑等李唐舊臣所能容忍的底線。
為了讓武則天傳位給李唐家族成員,狄仁傑尋找一切機會勸武則天早立太子。狄仁傑勸告的主要意思是:李顯是陛下(武則天)的兒子,陛下傳位給兒子,其千秋之後就能享受後代的太廟祭祀。而武三思是陛下的侄子,哪有姑姑傳位給侄子的道理呢?
狄仁傑的勸說終於讓武則天定下決心,立李顯為太子。公元697年,武則天將李顯從房州接回洛陽。同年,武則天立李顯為皇太子。自此,武則天恢復李唐板上釘釘。至於李顯何時登基,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上圖_ 清代《吳郡名賢圖傳贊》中的狄仁傑畫像
公元705年,張柬之等大臣不堪忍受“二張”面首的胡作非為,發動政變。這場政變讓武則天退位,太子李顯復位。由於武則天於公元697年就立李顯為太子,因此神龍政變只是加速了武則天退位,李顯登基的速度,並沒有對武則天傳位李顯帶來實質性的影響。
武則天本人本意要把皇位傳給李顯,恢復李唐統治。所以,從當時的情況看,至少在武則天之後的李唐皇帝看來,由於武則天在生前已經要求“去帝號,葬入乾陵”,武則天的合法身份就是唐高宗皇後,唐武則天之後的唐朝皇帝自然不會把武周當成一個絕對獨立的,和唐朝徹底割裂的朝代。而編修官方歷史的作者,包括《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也沒有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當成獨立的朝代去看待。
上圖_ 乾陵無字碑,為武則天所立,位於陜西省鹹陽市區西北方五十公裏處的乾陵
第三,拋開宗法和“家天下”的角度,從政治經濟的實質角度看,新朝在政治經濟方面對西漢采取了“推倒重來”的做法,而武周在政治經濟上基本上延續了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
為了表示改朝換代,王莽將沿襲新朝的政治經濟體系做出了全面的改革。
在政治上,王莽全面改變官名,如大司農改名為納言。王莽還把全國各地的地名重新命名,給民眾生活帶來很大的不方便。
在經濟上,王莽完全不同於西漢土地制度的所謂“土地國有制”,還改革幣制。最終,王莽的改革激起了民眾的反抗,新朝在農民起義和劉漢皇族軍隊的聯合作戰中轟然倒塌。
上圖_ 金錯刀母錢又稱一刀平五千,是一種古代貨幣,於新莽年代制造,主要材料是金屬
王莽將西漢的政治經濟制度推倒重來,做出全面改革,符合新朝代建立後的“推倒重來”,而武則天建立的武周在政治經濟上全面沿襲唐朝的制度。比如軍事上延續唐朝府兵制,後期收復安西四鎮。經濟上延續租庸調制。武周的大臣狄仁傑等人為前唐的大臣,武則天還立曾坐上龍椅的唐中宗李顯為太子。
雖然武則天改了國號,稱了皇帝,但由於武則天本人的身份仍然是李唐家的皇後,武則天在政治經濟上全面沿襲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其後來又傳位給唐中宗李顯,去世後葬入唐高宗的乾陵。所以,武周歷史就是唐朝歷史的一部分,不是獨立朝代。
作者:貞觀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