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國民傷亡背後,斯大林為何認為:二戰令蘇聯鹹魚翻身?

博主:NostalgiaNostalgia 10-07 53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註”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以高達31%的國民傷亡比例,成為受戰爭摧殘最嚴重的主要參戰國

  西部國土成為一片廢墟,幾乎所有中青年男性非死即殘,同戰前相比,人口凈減少數量就高達2900萬

  然而在戰爭結束後,千瘡百孔的蘇聯卻突然從一個戰前邊緣國家,快速晉升為唯二的超級大國之一

  戰爭為何沒有摧毀這個國家,反而令蘇聯鹹魚翻身?事情,還要從蘇聯戰前國際公敵的身份講起三分之一國民傷亡背後,斯大林為何認為:二戰令蘇聯鹹魚翻身?

  化為廢墟的斯大林格勒

  與日後的陣營領袖相比,二戰前的蘇聯是一個半遊離於國際社會之外的邊緣國家

  蘇聯前身的俄羅斯帝國,其生涯高光,當屬拿破侖戰爭結束後,以“歐洲憲兵”示人的歷史時期

  然而在俄國國際地位到達巔峰後,等待著他們的卻是漫長的衰落期,自十九世紀以來,隨著克裏米亞戰爭與日俄戰爭等多次失敗,俄羅斯一步步淪為西方世界最薄弱的一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摧毀了俄羅斯僅存的國際威望,在俄羅斯帝國分裂、蘇俄建立以後

  新生的俄羅斯政權不僅毫無國際地位,同時還因另類的意識形態,而成為整個國際社會的敵人

  雖然剛剛建立的蘇聯依然是全世界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但同俄羅斯帝國相比,其歐洲部分已大大縮水

  同時在經歷一戰與俄國內戰後,其人口數量相對於西歐各國,也不再有以往那麼大的優勢三分之一國民傷亡背後,斯大林為何認為:二戰令蘇聯鹹魚翻身?

  十月革命時期的蘇聯

  這些狀況共同造成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國際社會對於蘇聯的過分輕視

  以英法為首的西方社會,不僅不願意將蘇聯接納到由其主導的國際聯盟體系之內,同時也不相信這個縮水版俄羅斯,其總體實力能超越曾經的俄羅斯帝國

  1927年蘇聯的工業產值,僅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2%,居美德英法之後位列世界第五,且同日本與意大利相比,也不具有特別明顯的優勢

  此時的蘇聯領導人,是經歷了慘烈政治鬥爭才終於上臺的約瑟夫·斯大林,他深知外部世界對蘇聯的巨大惡意,甚至認為蘇聯同西方之間必有一戰

  在西方世界的冷漠、與斯大林心中被害妄想的共同作用下,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期,蘇聯放棄了同外部世界交往,而專註於提升自身的經濟實力

  斯大林模式雖然為蘇聯帶來了巨大的副作用,但在這段時間內,確實徹徹底底地改變了蘇聯的經濟面貌

  在十年的臥薪嘗膽後,1937年的蘇聯,其工業總產值已相繼超越法英德,以10%的比例,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三分之一國民傷亡背後,斯大林為何認為:二戰令蘇聯鹹魚翻身?

  蘇聯五年計劃中的項目

  但是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飛躍,並沒有為蘇聯帶來國際地位的提升,此時世界秩序的主導者,依然是把控國際聯盟的英法,而最大的變數,則是納粹德國對於英法的挑戰

  在日本退出國際聯盟之後,英法才勉強同意吸納蘇聯接受國際聯盟,然而蘇聯雖然在努力嘗試恢復國際影響力,同時組織軍事同盟以應對納粹德國的威脅

  但是西方世界依然因意識形態而敵視蘇聯,從未認真考慮同這樣一個國家建立任何形式的聯盟

  認清了現狀的斯大林最終得出一個結論:現行世界秩序如果不被破壞,那麼蘇聯便永無翻身之日,世界大戰對於蘇聯而言既是一場災難,同樣也是一次提高國際地位的,絕佳機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蘇聯之所以不被國際社會認可,其核心原因就在於,保守派當道的世界霸主英國,在意識形態上對蘇聯的極端敵視

  在英國看來,蘇聯獨特的紅色意識形態,決定了這個國家天然就是英國的敵人,無論這個國家位於東歐中歐還是北美三分之一國民傷亡背後,斯大林為何認為:二戰令蘇聯鹹魚翻身?

  晚年的丘吉爾,堅定反蘇份子

  僅僅意識形態一項,就永遠無法被英國主導下的國際秩序接受

  因此即使蘇聯已經在國力上超過英國,並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英國所考慮的也不是如何接納這個新興大國,而是如何將蘇聯消滅拆解

  在同抱有這樣想法的英國人打了幾次交道之後,斯大林也徹底明白了,英國的霸主地位,本身就是蘇聯國際地位的絆腳石

  但是世界霸主即使衰落,也從不會和平退位,而要通過戰爭,令其徹底從神壇上掉下來

  可三十年代的蘇聯雖然比之前強大的多,但想以一國之力挑戰英國及其盟友主導的國際秩序,勝算渺茫

  幸運的是此時英國的敵人並不只有蘇聯,被復仇支配的納粹德國,此時才是歐洲舊秩序最大的變數

  蘇聯並沒有等待太久,納粹自上臺之後,便開始以驚人的速度進行了再次武裝,1936年開始,恢復軍事大國地位的納粹德國,就開始急不可耐地對現行國際秩序展開了挑戰三分之一國民傷亡背後,斯大林為何認為:二戰令蘇聯鹹魚翻身?

  擴軍備戰的希特勒

  在慕尼黑會議舉行的同時,斯大林就做出判斷:納粹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展開對蘇聯的進攻

  他雖然沒有受邀參與慕尼黑會議,但卻積極表示願意在此時站在英法的一邊,同德國開戰

  然而英國此時依然堅持防蘇甚於防德,再次確認英國反蘇政策不會動搖的斯大林下定決心,要禍水西引,利用德國挑起對英戰爭,將英國從世界霸主上拉下來

  1939年,斯大林快速同德國媾和,並在德國同英法全面開戰後,趁英國無力幹涉,通過軍事威脅強行奪回了部分俄羅斯帝國的東歐領土

  斯大林深知蘇德必有一戰,而英國如果不是因為同德國的戰爭,不可能放任蘇聯在東歐的擴張

  事實上在蘇芬戰爭期間,英法已經有意組織對蘇聯的遠征,然而因西線壓力與日俱增,這次針對蘇聯的軍事行動才最終作罷

  蘇聯在二戰前期的全部準備,都集中在引導德國打碎英法主導的國際秩序,以及為應對對德戰爭而積蓄力量上

  特別是在德國於1940年初輕易擊敗法國之後,斯大林就明白德國的威脅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世界大戰會徹底洗牌歐洲秩序,而在英法被壓倒之後,蘇聯與德國將會成為歐洲的唯二強國三分之一國民傷亡背後,斯大林為何認為:二戰令蘇聯鹹魚翻身?

  蘇芬戰爭時期的芬蘭軍隊

  在幾百年來,掌握了歐洲的人便掌握了世界,德國在此時的戰爭行為,實際上是將蘇聯從一個邊緣國家,硬生生地拉上爭霸世界的牌桌

  法國戰敗後,斯大林加緊了擴軍備戰的腳步,在他看來,德國擊敗英國只是時間問題,而有了一戰戰敗的經驗,德國人斷然不會在英國徹底倒下以前向蘇聯開戰,可是機關算盡的斯大林卻算錯了一點,而這一點,將會讓蘇聯在二戰前後,面對最危險的一段時間

  斯大林之所以能眼睜睜地看著德國滅亡英法,一方面原因在於,英法兩國對蘇聯的敵意不比德國小,另一方面則在於,時間站在蘇聯的一邊

  雖然德國在二戰前期以風卷殘雲般的速度,席卷了整個歐洲,但德國對統治區的控制力度並不高,同時歐洲大陸本身也很少產出德國急需的各種資源

  以石油為例,在蘇德戰爭前的1940年,蘇聯作為世界第二大產油國,年原油產量達2990萬噸,而德國控制區內,唯一的石油產地是羅馬尼亞,石油產量也僅有蘇聯全國產量的五分之一三分之一國民傷亡背後,斯大林為何認為:二戰令蘇聯鹹魚翻身?

  羅馬尼亞油田

  在資源決定戰爭走向的年代,德國實際上並沒有挑戰蘇聯的本錢,而經歷了西班牙內戰與蘇芬戰爭,斯大林也意識到蘇聯在大清洗結束後,唯一需要的就是重建一支軍官團

  因此蘇聯想要在同德國的戰爭中勝出,需要的就是在開戰前恢復蘇聯紅軍的指揮系統,而斯大林基於一戰的經驗做出判斷,德國不會在英國徹底失敗之前對蘇宣戰

  然而這裏,就是斯大林犯下的最大錯誤

  斯大林很清楚德國不是蘇聯的對手,可是在他對面的希特勒對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如果德國認為無法避免同蘇聯的戰爭

  那麼是否兩線作戰並不重要,趕在蘇聯完成重建軍官團之前對蘇宣戰,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因為一旦蘇聯完成了軍事組織的重建,那麼以蘇德之間的資源差距,德國很難贏下對蘇戰爭

  這種想法支持著希特勒在一個不夠好的時間對蘇宣戰,而最終卻收獲了對德國而言最理想的效果

  並沒有完成戰爭準備的斯大林心態崩潰了整整一星期,實際上對德宣戰時間的誤判,是斯大林政治生涯內犯下的最大錯誤三分之一國民傷亡背後,斯大林為何認為:二戰令蘇聯鹹魚翻身?

  蘇聯紅軍

  這個錯誤,導致蘇聯在蘇德戰爭最開始的半年喪師失地,甚至一度走向了亡國邊緣

  然而斯大林模式下的蘇聯,其生存目的就在於應對一場針對蘇聯的全面戰爭,即使面對1941年11月那樣的絕境,這樣一個國家依然能源源不斷地動員起軍隊,並展開對德國的反攻

  當莫斯科保衛戰打響時,美國還並未決定全力支援蘇聯,然而這場戰役已經預示了未來世界的走向

  納粹德國並不能壓倒東方的紅色巨人,而蘇聯將會在擊敗德國之後,成為歐洲大陸的唯一霸主

  作為蘇聯在歐陸上的最後一個敵人,德國在蘇德戰爭前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實際上為蘇聯掃平了稱霸歐洲之路上的大多數障礙

  在蘇聯逐漸逆轉局勢時,他們不僅可以擊敗德國,同時也可以借助蘇聯長期支持的各國共產黨,將觸手伸向已經被納粹摧殘過一遍的、幾乎所有歐洲國家

分享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