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博主:NostalgiaNostalgia 10-08 240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71年,中央一位工作人員來到已經去世的老將軍程潛家中,找到了其女兒程熙,為她介紹了一份工作。

  現在故宮博物館正在進行人才擴招,文物修復方面人手比較緊缺。

  周總理了解到程熙非常擅長水墨畫,而且對古人的水墨畫作有一定的研究,專程派工作人員來為其牽了個線。

  恰好程熙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心中一直很焦慮。

  因此這個消息,對她來說是巨大的驚喜。

  送走工作人員後,她感慨萬千地對家裏人說,自己三年前提的請求,沒想到周總理還一直放在心上。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1968年,正是程潛去世的時候,程熙對周總理提了怎樣的請求?

  1968年1月的一天,程潛在家中不慎跌倒,被緊急送往醫院治療。對於一個86歲高齡的老人來說,摔倒可不是一件小事兒。

  很快,毛主席和周總理得知了消息。

  周總理問清楚收治程潛的醫院之後,趕緊給院領導打了一個電話,向他們重申此人的重要性,請他們務必組建最好的醫療小組,全力以赴,給其提供最好的治療。

  後來猶覺不夠,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親自來到醫院看望程潛,安慰家屬。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程潛這位曾經的國民黨元老兼陸軍一級上將,在抗日戰爭中力克勁敵,橫掃侵略者,在解放戰爭中更是深明大義,通電起義。

  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對他敬重有加,對他的身體和生活也是關懷備至。

  對於周總理而言,自己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學生領袖時,程潛就成了他心目中頂天立地的榜樣。

  那時候,他已經在國民革命中大殺四方,逼得軍閥政府連連求饒,可謂神勇無雙。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孫中山先生也很看重他,評價其為“可以共患難的義士”。

  哪怕後來政治立場不同,周總理依然沒有改變過對程潛的尊敬之心。

  後來程潛起義,他更是相當高興,直呼“不愧是程將軍”。

  建國以後,周總理的工作更加忙碌。國家百廢待興,他責任重大。

  雖然操勞,可他還是沒有忽略對老將的關心,尤其是那些身份相對特殊的起義將領。

  他多次帶著夫人鄧穎超主動上門,看望程潛一家人,兩人像老朋友一樣對坐飲茶,談古論今,討論當下的局勢。

  他們年紀相差不少,但或許是因為兩人都成長在亂離歲月,所以共同話題倒也不少。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在程家,這個平易近人的叔叔,是最受小姑娘歡迎的客人。

  程潛的小女兒,常常被周總理抱在懷裏逗笑。他喜歡小孩子,從每個小孩兒身上,能看到最為純凈的美好。

  大女兒程熙,比很多同齡的孩子要懂事。

  她明白父親身份特殊,也明白父親始終堅持的不搞特權原則。她從來不會做出格的事情,也不會讓父母過多操心。

  對於這樣的品性,周總理非常欣賞。

  每次來程家,他總會把程熙叫來,以平等的姿態與小姑娘交流,給她帶去思考與成長。

  他們的交情,從來不是簡單的“往來密切”四個字可以概括。

  正因為彼此尊重,在大事面前,總理才能充分考慮程潛自己的想法,而程家人也才能充分體諒國家領導人的難處。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1968年4月9日,程潛因病情加重去世。他的遺體怎麼處理,成了一個大問題。

  當時國家已經提出了火葬倡議,在全社會移風易俗,廢除傳統喪葬形式。按理來說,程潛的遺體應該火化。

  不過周總理想到,老將軍在世時,曾讓人幫自己在老家打造了一副棺材,應該是有土葬的想法。

  所以他經過考慮,還是決定破例尊重逝者,允許其土葬。

  這時,程夫人和女兒們卻說,他們決定用火葬的形式來處理。

  國家正值改革,本來民間就有些意見,如果他們開了口,領導人一定會非常難辦,工作推進也會遇到更多障礙。

  程潛生前,他們從不仗著身份要求特殊照顧。現在程潛去世,這樣的事情更不可能發生。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程潛夫婦

  周總理一開始拒絕了他們的提議,還是想以程潛生前的意願為主。

  可他拗不過家屬,最後還是決定火葬。

  這是周總理第二次,對程家人的請求表示拒絕。在此之前,他還拒絕過他們。

  程潛去世當天,周總理親自來到程家,對家屬表示慰問。

  程熙見到周總理後,悄悄把這位長輩請到一邊,對他提了個請求。

  她有些為難地說:

  “父親去世後,我們一家人肯定需要自食其力,想請總理為我介紹一份合適的工作。這樣我可以掙錢養活家裏人,不給社會和組織添麻煩。”

  她有這份心,周總理很意外,也被深深觸動。

  不過,他還是拒絕了程熙。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周總理從不是以權謀私之人,這麼多年,他從來沒有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謀過一官半職,或者走後門。

  在不了解程熙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的情況下,他沒有辦法隨便為對方介紹一個或許並不適合的工作。

  這樣是對程熙的不負責任,也是對工作單位的不負責任。

  他拒絕了程熙的請求,不過也承諾,就算程潛將軍已經去世,黨和國家不會放著他們一家人不管。

  後來,周總理還特意叮囑相關部門,一定要在規則範圍內,對他們多加照拂。

  毛主席得知此事以後,也對周總理的做法非常支持。主席批示,政府每月要發給程潛夫人郭翼青100元生活費,給沒有工作的孩子發20元生活費。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那個年代,100塊不是一筆小數目。

  這份待遇,是國家對一家人的關心。

  其實,程潛去世那天,程熙提出的請求不只有這一個。

  她一共提了三個請求,找工作這件事情被周總理婉拒,另外兩個請求則由總理親自幫其處理。

  第一個,是傳遞信件。

  程潛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一直有一個遺憾,那就是沒有辦法親自去中南海與毛主席告別。

  他知道,自己可能命不久矣。若他能再見主席一面,再次親口表達自己對毛主席的愛戴,那該有多好。

  遺憾的是,程潛直到閉上雙眼,這個願望都沒有實現。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而程熙始終惦記著這件事情,所以找到周總理,請總理把父親的信件代為轉交,一定要交到毛主席的手中。

  對此,周總理非常上心,回到中南海之後,立即去找毛主席,把程潛寫的信雙手奉上。

  看到信的內容,毛主席淚眼婆娑,心緒復雜。

  那是程潛生前親自作的詩,每一首都在表達對毛主席的敬重。

  他慶幸自己及時醒悟,能夠見到新中國的太陽,慶幸和廣大人民群眾一起過上了好日子,慶幸能與毛主席這樣的偉人成為朋友。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看著一字一句,毛主席不由得想起了1949年9月的一個晚上。

  那天他親自去接程潛,晚上幾個老朋友一起吃飯,聽著熟悉的湖南口音,主席感慨萬千。

  男兒立誌出鄉關,離家以後,毛主席輾轉多地,很少有機會再回家。鄉音對他而言,就像家鄉一樣動人心弦。

  因此他對程潛,有著一股天然的親近之情。

  兩人共話家鄉的往事,在燈光下直抒胸臆,倒頗有幾分溫馨的意味。

  那些畫面還歷歷在目,轉眼間卻物是人非。此情此景,很難不讓毛主席動容。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至於程熙對周總理提出的最後一個請求,和他們家住的房子有關。

  過去程潛還在,他們的住宅因為其頭銜而具有一定的規模,相對來說面積較大。

  如今他離世,於情於理,他們應該沒有立場再住這麼大的房子。

  而且,大房子需要的維護成本很高,這對於失去經濟支柱的一家人來說,也是一個負擔。

  所以,程熙想請求政府為他們換一座小房子,不要浪費國家資源。以後家裏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會學著自己處理。

  這個請求,周總理自然沒有二話,甚至感動於程家人的無私。要知道,如果他們繼續住在原來的房子裏,也無可厚非,沒有人能說什麼。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離開後,總理親自看了幾處條件不錯的找小房子。沒過多久,程家人搬到了更適合的房子裏面。

  這兩個請求,既沒有違背周總理的工作原則,也沒有給國家造成額外的負擔,他沒有不答應的道理。

  更何況為表關心和重視,兩件事情都由周總理親自處理。這足以看出在他心中,程潛的分量有多重。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依照相關規定,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程潛,被葬入了八寶山。

  葬禮上,周總理親自為他定性,表示他是:“我國傑出的革命幹部”。

  這個評價,讓身處動蕩歲月之中的程家人安下心來。

  不管是程夫人還是程潛的孩子們,他們繼續保持著一如既往的低調作風,盡可能自力更生,不給政府提要求。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程熙震驚的是,自己提出的請求,周總理從未忘記。三年後,總理幫了她一個大忙。

  1971年,周總理聽聞故宮博物館正在招聘古代水墨畫的修復人員,立馬聯想到了程熙。

  這幾年來,總理對程潛孩子的成長非常上心,對他們的才華也有了一定的認知。

  據他所知,程熙是一位擅長水墨畫的小畫家。她雖然年紀不大,但天賦很高,筆觸相當老道。

  繪畫一事上,總理知道自己是外行。不過他覺得,程熙或許很適合博物館的這一職位,所以願意推薦她前去試一試。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這不算走後門,能不能選上還得看她自己。

  經總理介紹,程熙來到博物館領導的面前,用真本事打動了要求嚴格的領導,成功獲得了一份穩定而有意義的工作。

  她可以在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用嫻熟的技能,為國家的歷史文化事業發展做貢獻。

  只要一想到故宮博物館未來展出的畫作中,可能會有自己修復的手筆,她就感覺非常自豪。

  不過一開始,她還是遇到了不少困難。

  畫作修復與從無到有地繪畫,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自己繪畫時,程熙可以獨立思考溝通,思考比例,思考落筆的輕重細節。

  可做文物修復時,她必須揣摩原作者的想法,通過已有的線條結構,摸清畫作的內在邏輯。

  學習之路,她從未停止。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偶爾有幸見到周總理,程熙會坦誠地告知自己的生活情況。得知程家人生活很好,周總理也很欣慰。

  後來因為工作單位重新分配的問題,她又進入檔案館工作。新的崗位,她同樣全力以赴,從不懈怠。

  程潛的其他孩子,從小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之後也和程熙一樣,以自立自強為榮。

  他們認真學習,努力工作,各自發揮著應有的價值。沒有父親的庇護,但有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的關心,他們同樣成為了令家人驕傲的存在。

  所有人都記得,周總理給他們提供過怎樣的幫助。因此,他們對總理的感恩,很難用三言兩語來形容。

  1976年1月初,周總理去世的消息傳出,程熙哭成了淚人,其他程家人也很不好受。

  她們商量著,為周總理購買了花圈,親自為總理獻上哀思。1968年程潛去世後,其女兒提出3個請求,周總理只答應了2個請求

  老一輩的革命家們一個個離去,後一代的人們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

  時間就是這麼殘忍,把物是人非變成遺憾。但時間也並不無情,因為它會留下一些雋永的痕跡。

  一代人的使命,在他們的後輩身上延續下去。建設新中國的征程,也永遠不會停止。

  從程熙等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程潛昔日的風采。後來人的傳承,就是對先輩最好的告慰,

  程熙在父親去世後對總理提出的三個請求,其中兩個是周總理親自處理的。

分享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