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博主:小乖小乖 10-11 194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毛同誌,延安文藝座談會馬上就要召開了,你該養好精力,可別再熬夜看書了。”

  1942年5月,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前夕,負責主持工作的凱豐和毛主席正在擬請柬。他一個沒註意,毛主席又拿起書本聚精會神地“啃”了起來。

  他知道,毛主席這是想再檢查,會議內容裏有沒有什麼缺漏的,或是需要補充的。但看主席疲憊的神態,他還是忍不住笑著勸道。

  革命文藝被毛主席視為增強黨的凝聚力,明確黨的路線的催化劑。

  延安文藝座談會應運而生,毛主席特地找來知識儲備豐厚的凱豐做搭檔。

  兩人配合默契,凱豐很佩服毛主席的學習態度和做事風格,也因得到毛主席的賞識感到榮幸。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凱豐

  可就是這麼一個毛主席的擁護者,曾在一個堪稱歷史轉折的會議中,當眾反對主席,嗆聲主席看書一事,甚至諷刺他不會打仗。

  這是怎麼回事?凱豐的結局又如何?

  “聶同誌,接下來要召開的擴大會議,想必是衝著博古和李德他們來的。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不全是他們的問題,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上。我想邀請你,一起支持他們。”

  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前夕,凱豐特地找到了聶榮臻,企圖將其拉入自己陣營中。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聶榮臻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我軍傷亡嚴重,黨內反對博古和李德的聲音持續高漲。

  毛主席、周總理、張聞天等人意識到不能再任由博古和李德錯誤地指揮下去,決定召開遵義會議,商討接下來的策略。

  凱豐了解革命的局勢,預感會議後,軍事、政治主要指揮權很可能會從博古等人手上轉移到毛主席手中。

  作為博古的擁護者,他絕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他又不能單槍匹馬地支持博古,於是想暗地拉聶榮臻。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博古

  然而,聶帥是個聰明人,軍事才能要看戰爭結果,怎能憑借個人的見解和喜好站隊,見凱豐一臉期待,不由得在心裏嘆了口氣:

  “凱豐同誌,真是看的太片面了。”

  心聲如此,明面上,他還是堅持不搞小團體原則,沒有直接表明態度,只是說了一句:

  “我會站在正確的一方。”

  這話看似還有轉機,凱豐的心已經涼了一大半。他清楚,聶帥如果沒有肯定的回答,那就是委婉的拒絕了。

  碰了一鼻子灰,他只得灰溜溜地回到臨時住處。在折返的路上,他嘴裏不斷念叨著:

  “放著博古、李德那麼厲害的人不支持,怎麼大家偏偏要去支持毛同誌呢?”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凱豐

  凱豐在多年後回憶起當時的自己,感到啼笑皆非,不明白為何在鐵的事實面前,仍如此執拗。

  此時的他,一股腦地認為博古和李德能夠帶領我黨走向勝利。

  凱豐和博古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學,留學期間,博古是他們那批留學生中的佼佼者,這也是為什麼博古一回國就能擔任重要職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擔任臨時總負責人的原因。

  而李德,就更不用說了,著名軍事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的高材生。他見識過蘇聯強大的軍事能力,所以對李德的印象非常好。

  至於毛主席,凱豐覺得他不像博古這些人一樣,接受過系統和超前的軍事教育,也不知道為何會有那麼多支持毛主席的人,屬實是丈二和尚摸不著腦袋。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他殊不知博古、李德根本不會打仗,一個只知道完全依賴外來的軍事顧問,一個只知道照搬蘇軍的戰術,不懂得結合我軍的實際情況調整作戰方案。

  同年1月15日,遵義會議召開。不足三十平的閣樓裏,未來黨中央核心的領導人匯聚一堂。

  毛主席愛兵如子,在總結失敗經驗時,想到那些因為錯誤指揮而白白犧牲的戰士們,忍不住怒斥博古和李德等人。

  凱豐聽著不禁皺起了眉頭,其怒火還沒有徹底爆發。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面對毛主席的訓斥,博古還在死鴨子嘴硬,稱是因敵人太強大了,李德也在一旁附和。

  這讓在場除了凱豐和王明這些支持博古以外的人,感到非常不適。

  無數懷抱著愛國之誌的紅軍因他們而喪生,剩下的戰士傷的傷,殘的殘。可造成這一切慘劇的始作俑者們,卻將責任輕飄飄地推給敵軍,這個理由實在難以服眾。

  朱老總氣憤地罵道:

  “這仗打的真窩囊!”

  周總理則一針見血地指出:

  “不是敵人太強大,而是軍事指揮戰略出現錯誤了。”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現場氣氛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凱豐內心的郁悶到了極點。恰好這時,毛主席為了讓會議繼續下去,特意站起來平息雙方怒火,認認真真地發表了一番客觀講話。

  像是找到發泄口一般,他將矛頭對準了毛主席。

  毛主席結束講話,準備入座時,他立刻起身反對道:

  “毛同誌,你知道什麼是馬列主義嗎?你會打仗嗎?你不過是天天抱著《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學了一些古代的軍事皮毛罷了。”

  他一番話,使氣氛更加焦灼,在場的人都默不作聲。

  但毛主席依舊面不改色,沒有大聲反駁,而是語氣淡淡地回問凱豐:

  “那你讀過這些書嗎,知道它有多少頁,多少章嗎?”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凱豐被反問得啞口無言,張著嘴半天不知該說些什麼,因為他也沒看過這些古書。

  毛主席接著問道:

  “既然你沒有看過兵書,你怎麼知道我打仗用的是書上的計謀?你怎麼知道它們沒用呢?”

  這一刻,一直盲目支持博古的凱豐內心突然有了疑問,自己究竟為什麼這麼支持博古,毛主席如果真的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能獲得這麼多人的支持?

  抱著這樣的疑惑,凱豐不再強烈反對毛主席,只是抱著看戲的心態,想知道在他的領導下,局勢會如何發展。

  遵義會議後,我黨和紅軍的指揮權回到了毛主席等人手中,形成了以毛主席為核心領導的局面。

  凱豐仍然對毛主席保持半信半疑態度,但分歧在革命、救國圖存面前顯得沒有那麼重要,長征路上,他依舊任勞任怨,很快恢復了紅九軍團中央代表的職務。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日久見人心,他逐漸對毛主席改觀。

  首先,毛主席的戰略目光和戰術,令他驚嘆,認識到主席不但會打仗,且是一個軍事天才。

  毛主席帶領著紅軍四渡赤水,雖是一條艱險的道路,可確實甩掉了敵軍,避免了我軍在重度傷亡的情況下再次被“圍剿”。

  對比博古之前提出的“折返黔東,在蔣介石早已盤踞的湘西地帶重新建立政權,跟蔣介石硬碰硬“戰略,毛主席的方法顯然要高明得多。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他每次靜下心來,對比兩人的軍事指揮戰略,都會在心裏埋怨自己:

  “當時怎麼就這麼固執,差點導致大家去湘西送死!”

  其次,毛主席對戰士的關懷使凱豐十分佩服。

  長征路上,大家難免會受傷。作為領隊的人,毛主席不但沒有借職務之便,從戰士們那討舒服,反而主動承擔起更多的勞累。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他盡可能地照顧大家,又是將戰馬給受傷的戰士騎,自己在前面牽著,還學習編草鞋,讓他們有鞋穿。

  偶爾得來雞鴨魚肉,他也都是讓給紅軍們補身體。

  毛主席的無微不至,讓紅軍在長征的路上,免受了不少苦難。

  反觀博古李德等人,前者自遵義會議後一直垂頭喪氣,雖仍舊堅守崗位,但沒了之前的鬥誌。

  後者則更過分了,紅軍戰士們都吃不飽穿不暖了,卻仗著國外顧問身份,要求中央按時給他送牛奶、咖啡、面包等在當時非常珍貴的食物。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最後,毛主席的寬宏大度,也是讓凱豐改觀的原因。

  他曾當眾嘲諷毛主席,可對方卻大人不記小人過,後來沒有為難自己不說,還多次對他的工作贊賞有加,並多次重用。

  毛主席的寬宏大度,讓他自愧不如。

  經歷的多了,他意識到了當初的錯誤,一次會議上當眾表示:

  “我承認之前的觀點是錯誤的,我非常支持毛主席來指揮紅軍。”

  長征結束後,凱豐徹底從毛主席的反對者變成了擁護者,出色完成主席交代的任務。

  張國燾仗著兵力雄厚,對黨中央和毛主席步步緊逼時,他還多次發文抨擊其行為,以維護毛主席,甚至因言語過於激烈,“誤傷”了許多無辜的老兵。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毛主席清楚凱豐的性格,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拎的很清楚,在小事上卻會感情用事。

  雖目前造不成大的危害,看小不忍則亂大謀,毛主席還是教育了凱豐一番,領著他向老兵們一個個登門道歉。

  凱豐明白主席的用心良苦,十分配合。

  偶爾感情用事,是凱豐的缺點,好在他還有一個能夠彌補的優點,就是知錯能改,無論是在大事還是小事上。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新中國成立後,他更加努力地為黨和人民做貢獻,先是到東北任職,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隨後由於表現優秀,擔任沈陽市委書記,在東北持續發熱。

  他之所以在東北待了那麼長的時間,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他的能力強。他在蘇聯學習過,當時國家主要的方向是要轉為工業大國,東北是重工業發展最盛的地區,需要他這樣的人才來領導。

  另一方面,正處於抗美援朝時期,東北作為祖國的邊界,非常關鍵。

  凱豐既要保衛東北,又要穩住惶恐不安的百姓,繁重的工作讓他心力憔悴。

  他始終在崗位上耕耘,不敢休息,也正是因為他的拼命守衛,讓當地民眾免受戰火打擾,繼續井然有序地發展。

  他自己卻落下了一身病,在抗美援朝結束的前幾個月,因身體緣故,不得不調到北京宣傳部,工作壓力緩解了不少。

  但凱豐不敢閑著,甚至兼任馬列學院的院長,進一步傳播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和新中國路線。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1955年,長年累月的勞累終於讓他病倒了。毛主席得知後,立刻給予他最好的醫療條件,托人叮囑他好好靜養。

  得知主席的關心,凱豐虛弱的臉上浮現出滿足的笑容。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早已無力回天。不過這一輩子,能夠在關鍵時刻及時掉頭,能夠跟著毛主席的步伐繼續建設中國,他感到非常知足。

  1955年3月23日,凱豐病逝,年僅49歲。毛主席聞此噩耗,沈默了許久,內心十分復雜,更多的是惋惜。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凱豐能夠迷途知返,既得益於他知錯便改的態度,也得益於毛主席的寬宏大度。

  即便李德、博古、凱豐等人與毛主席發生過不愉快,可他從來沒有為難他們,更沒有報復他們的想法。

  在毛主席看來人無完人,他們有錯不假,不至於因為一次錯誤就放棄他們,給他們機會改過自新,繼續為黨助力。

  他認為凱豐在那個年代,能夠去蘇聯留學,是頂尖的人才。更何況,凱豐還是經過層層選拔,被黨中央公派去蘇聯的。

  他不想因一次摩擦,埋沒了凱豐的才能,所以多次委以重任,還時常鼓勵。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1937年,在毛主席的舉薦下,凱豐負責抗大校歌的編寫。校歌完成後,得到了一致好評,他特別稱贊道:

  “不愧是喝過洋墨水的學生,這歌詞寫得太好了。”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毛主席的器重和寬容,凱豐又感動又內疚,時常對周圍人說:

  “當年在遵義會議上的愚蠢行為讓我感到很後悔。”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前排左二為凱豐

  提的次數多了,自然傳到了毛主席耳中。發現凱豐居然還在受當年的事困擾,頓時百感交集,他立馬在1942年9月寫下一封信寬慰對方。

  凱豐收到信時,瞬間淚流滿面。

  毛主席寫了長長的一大篇,凱豐的眼神卻定格在最開頭的那一句:

  “別想那些不開心的事了,大膽發言是正確的,無論是黨還是人都是在質疑聲,和跌跌撞撞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這封信,不僅減輕了凱豐的心理壓力,也讓他更加堅定自己的方向就是追隨毛主席。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圖右四位凱豐

  毛主席海納百川的胸懷,不只治愈了凱豐,也讓許多人得到了救贖。

  國民黨革命軍高級將領傅作義,1949年之前都在為蔣介石賣命,臨近北平解放卻投奔我黨。最大的原因,是毛主席不計前嫌的接納。

  他肯定了傅作義的軍事才能,超前性地肯定了其為北平解放做的貢獻。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最終結局如何?

  對敵人和戰友如此,毛主席對家人也是一樣。

  第二任妻子賀子珍1937年因意氣用事,離開了毛主席,遠赴蘇聯。他沒有任何抱怨,即使不是夫妻,依舊關心賀子珍的身體狀況,幫助她照顧年邁的父母。

  賀子珍回國後,毛主席更是多次在工作和生活中幫助她。

  接觸過毛主席的人,或多或少接受過他的照拂,也從他那獲得過救贖。

分享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