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印再曝大瓜!和他相比,這位6年登頂全球的企業家太“蠢”了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在這個唯利是圖的社會,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向錢看齊的,很少有人能堅守住自己的本心,成功人士也難逃世俗的誘惑。
或許曾經有過,但是終究是沒有堅持住,掉進了錢眼裏面並且一去不復返。
最近呼聲最高的要數許家印的“恒大歌舞團”了他的歌舞團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個歌舞團裏面的舞者各個才藝驚人,不僅學歷高,每個人的長相也是十分的美麗,當看到這些美女舞動身姿跳舞的時候,怎麼會不會沈迷當中呢?
然而,和他相比,有一位偉大的企業家同樣是把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強,因為做出的產品太好頻頻的打美國的臉,而他只專註於工作,從來不懂得消遣。
然而,為了將公司帶向世界前十強,人們都覺得他的做法不值得,但是誰又能理解他的初心呢?
從抵押地皮到全球第一的奇跡
當許家印還在玩著幾個世紀的“旁氏騙局”,揮霍銀行,以及上下遊供應商的血汗錢時,振興中華的管彤賢,已經開啟了他的宏圖大業。
1992年,六十多歲的管彤賢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讓中國制造的港機裝備走向世界舞臺,為實現這個夢想,他毅然辭去國企的工作,創辦了振華重工公司。
振華重工最初的資本極為有限,管彤賢只能以一塊價值50萬美元的地皮作為抵押,從銀行貸款創業。
沒有政府扶持,也沒有任何社會資源,僅憑一腔熱情,管彤賢帶領這個新生公司從零開始。
創業之初,振華重工面臨諸多艱難。在資金、技術、市場等各個方面都是一片空白。許多業內人士認為管彤賢已經老邁,做不了大事,有的批評他純粹是異想天開。
但管彤賢沒有被這些質疑打倒,他每天僅睡4個小時,其余時間都在工廠現場和設計院,與員工並肩作戰。
為了填補技術上的短板,管彤賢下定決心要自主研發核心技術,不再依賴進口。
艱苦的日日夜夜過去,振華重工終於在6年時間裏實現了關鍵技術突破,港機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質量和性價比上勝過進口產品,訂單開始大量湧入。
憑借產品優勢和價格優勢,短短6年時間,振華重工就在國際市場上打敗了外國老牌企業,成為全球港機市場的龍頭老大。
尤其在美國市場,振華重工一舉奪取90%的份額,完全顛覆了此前由歐美企業主導的市場格局。
2013年和2021年,兩位美國總統奧巴馬和拜登分別在美國港口城市演說時,都意外地露出了背後裝備上的“上海振華重工”字樣,成為轟動一時的笑料。
盡管創造了商業奇跡,但管彤賢從未因此改變豪華生活方式或獲取巨額財富。
作為公司創始人和總經理,退休前他的年薪只有35萬元人民幣,管總的樸實作風,充分彰顯他矢誌不渝的工匠精神與社會責任感。
給我一根杠桿,我能撬動地球
地產大亨許家印可以用39億的資產撬動2.5億的負債,而管彤賢重用了50萬美金就扭轉了世界港機的困境。
20世紀90年代,中國港機產業從無到有的奇跡,與一位名叫管彤賢的奮鬥者息息相關。
振華重工創始人管彤賢,從上海港機廠帶來13名員工,在上海租下三間破房子,開始了創業之路。
當時,他只有中國港灣集團公司撥款的50萬美元啟動資金,以及上海港機廠分給他價值50萬美元的一塊地皮。
對於一個全新的行業,50萬美元的創業資金幾乎等於零,但管彤賢沒有氣餒,而是抵押了地皮籌措資金,開始制造中國第一臺自主研發的港口起重機。
機遇來得很快。加拿大溫哥華港發出國際招標,管彤賢毅然帶領振華參加競標,面對日本三井、韓國三星等跨國巨頭。
為了第一單生意,他壓低報價30%,終於擊敗競爭對手,獲得加拿大訂單。
這對一個剛起步的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勝利,管彤賢清楚,這不僅是商業成功,也是技術實力的認可,於是他馬不停蹄地準備按時交付產品。
為確保質量,振華與國內多家優秀制造企業合作,嚴格把控每一個工序和零部件,在各關鍵技術上,管彤賢還積極向世界一流品牌求教,不斷提高自身水平。
憑借追求卓越的執著精神,振華如期完成了對加拿大客戶的交付,產品質量贏得高度認可,此後,美國邁阿密港也相中了振華的實力,連續訂購了幾臺裝備。
與美國合作是另一個難關,曾有日企因違規被罰3000萬美元的先例,令人望而生畏。
為規避風險,管彤賢詳細學習了美日合同條款,尤其關註合規要求。其中,美方堅持港機必須整機運輸,這在當時只有一家荷蘭公司能做到。
管彤賢果斷投入200萬美元,自主研發運輸船只,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振華團隊對船體設計和內部結構進行大量優化,終於成功完成整機運輸,確保如期交付。
交付後,那家荷蘭公司不甘示弱,把振華告上了國際法庭,稱其侵犯知識產權。但管彤賢以“汽車不應該因四個輪子而被指責侵權”為依據,終於戰勝了對手。
在後續年代,振華在管彤賢帶領下,不斷突破自我,產品數量和技術水平獲得快速提升。
最終,振華重工在短短數年內崛起成為全球領先的港機生產企業,其在美國市場份額更一度達到90%。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當初,成吉思汗通過重重困難打遍歐洲大陸,他的豐功偉績在當時無人能敵,可令他沒想到是,回到朝廷沒多久的他,拼勁全力打下的大片土地竟然盡數的歸還。
1996年,在振華重工瀕臨倒閉的危機時刻,管彤賢接手了這家公司,通過他的努力,振華重工在短短兩年內就扭虧為盈,並在1998年市值飆升至行業第一。
這其中,管彤賢提出了“港機為主,海工裝備為輔”的發展策略,他高度重視研發投入,要求每年必須有技術突破。
同時,他也非常關心員工,為他們提供福利,提高待遇,鼓勵學習外語,在他的領導下,振華重工的員工隊伍建設優異。
2006年,振華重工成功獲得了美國500億美元的海灣大橋修復項目。
然而,2009年,年屆76歲的管彤賢選擇退休。在他離開後,振華重工出現了問題。2012年,公司虧損高達10億元人民幣,市場占有率雖然仍排名第一,但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盡管已退休多年,管彤賢仍然心系振華重工。他公開批評繼任者的管理失誤,呼籲公司必須繼續發揚敢想敢幹的精神。
今年,他再次為振華重工員工鼓勵:“人的精神不能停下,必須繼續前行。”
結語
管彤賢和許家印的不同,讓我們反思企業家的社會責任。金錢與權力的誘惑無處不在,但我們還需要更多有擔當的企業家,不僅致力於自身事業,也要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錢財的積累不是唯一的成功標準,一個偉大的企業家也應該有高尚的品格,就讓我們拭目以待,看更多的企業家是否能遵循道德和法律,推動社會進步,錢不是萬能的,一個人的內心才是成功的關鍵。
管彤賢的故事告訴我們,企業的成功需要持續投入和堅持,振華重工能在他的領導下迅速崛起,但沒有管彤賢後就開始走下坡路,說明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企業運行下去。
管彤賢和振華重工的成長歷程反映了一個普遍規律:一個企業的成功需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也需要有廣闊視野的領導者進行長期規劃和堅持不懈地努力。
當前,中國制造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學習前人的創業精神,繼續開拓進取,才能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讓我們一起努力,繼續推動中國制造向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制造強國的宏偉目標。
在閱讀完文章以後,麻煩您點擊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