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一針的“降脂疫苗”,在我國正式獲批!告別他汀的時代將至?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急診來了一位26歲的小夥,檢查發他體內血甘油三酯(TG)達54mmol/L,遠遠超出0.38-1.61mmol/L正常值,是正常人的33倍!
同時,李某的血糖、血脂指標也偏高,加上他一直不停嘔吐,意識已經模糊,經多學科專家會診決定,患者生命體征不穩定,馬上進行血漿置換治療。
然而血液置換後,只見從這名小夥子體抽出2000ml乳白色“牛奶血”,可以說血液裏滿滿的都是油了。
最後小夥被確診高血脂癥,專家提醒警惕血脂異常,嚴重可危及生命。
一、高血脂:現代人體檢報告的“常客”
很多人以為高血脂只是中老年病,但近些年體檢結果顯示,越來越多年輕人也開始檢出血脂偏高的情況,似乎高血脂已經成為現代人常見病。
血脂異常通常是指血清中膽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也就是俗稱的高脂血癥。實際上血脂異常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在內的各種血脂異常。
據《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修訂版)》顯示,我國成人血脂異常總體患病率高達40.4%,而且兒童和青少年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也是逐年升高。
《美國心臟學會雜誌》一項針對近10萬名中國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研究發現:20~42歲人群血脂最容易快速升高,成為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風險高發期。
圖源自網絡
為什麼那麼多人年紀輕輕就血脂異常?
專家解釋這和遺傳、不良生活習慣,或者有甲功疾病、糖尿病等等代謝病,以及有長期藥物服用習慣也會造成血脂高的情況。
有研究發現,血脂出現的年紀越早,未來心梗、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而且預後效果也比較差。加上長期處於血脂很高的水平,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以及卒中的發生風險也會增高。所以,一定要好好控制自己的血脂水平。
二、“血脂疫苗”正式啟用了,每年只需註射2次?
據最新消息,我國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準新型降膽固醇藥物——英克司蘭鈉註射液,投入臨床使用。
據悉英克司蘭可以實現小幹擾RNA(siRNA)降膽固醇,主要通過降解肝細胞內一種PCSK9的蛋白質,從源頭幹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上升。
而且患者對於藥物的依從性差,註射頻次低,臨床應用更便捷,也被稱為“降脂疫苗”。
有人問只要有了這種藥物,那麼以後是不是就不用再吃他汀了?其實不然。
英克司蘭只是輔助療法,適合已經他汀類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還有適合與他汀類藥物及其他降脂療法聯合用藥;以及適合不耐受他汀類藥物患者,需要與其他降脂療法聯合用藥的情況。
也就是說,英克司蘭只能作為他汀類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的聯合用藥之一。他汀類藥物依然是主要的降脂手段。
三、長期服用“他汀”,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很多人排斥“他汀”藥物,就是擔心長期服用後可能帶來的各種不良反應,那麼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究竟會給身體帶來什麼變化?
他汀類藥物是臨床應用於降低血脂,抗炎穩定斑塊,防止斑塊破裂的手段,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重要作用。
有相關研究表明,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越久,效果越好,而且他汀類藥物,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有更好的疾病預防作用。
而網上大家擔心的他汀類藥物會出現不良反應,其實大部分患者只會出現消化問題,嚴重一點可能會出現頭暈、嗜睡的癥狀。而且這些情況不影響生活,長期服藥建立耐受後癥狀會減輕或是消失。
有人說他汀吃出肝衰竭?其實主要是因為在用藥初期,有些人會出現明顯的肝不適,比如皮膚變黃、轉氨酶升高等,一般出現肝病副作用概率很低。
至於他汀類藥物會不會致癌,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他汀會致癌。而且他汀類藥物用於降血脂已經有20年的應用史,都沒有發現致癌趨向,所以大家也不必擔心。
四、血脂高,百病生,這4種食物一定要少吃
有些人認為吃了藥就可以控制病情,於是開始無節制的攝入高糖高脂食物,導致很多不良後果,專家提醒預防高血脂尤其這4種食物一定要少吃:
1、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過多攝入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肥肉等,會引發低密度脂蛋白指標升高,影響血脂正常,誘發心血管疾病。
2、甜食
甜食中的糖分在人體中會轉化為脂肪,不管你有沒有高血脂都吃太多,都會影響血管健康。
3、鹹食
高鹽食品含有大量的鈉元素,攝入過多會造成血管壁彈性降低,是高血脂惡化的重要誘因。
4、酒
酒是誘發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過度攝入往往不利於血管健康,特別是血脂高的人,很容易造成堵塞血管,引發嚴重並發癥。
其實高血脂的發生和我們日常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有很大關系,生活中應該警惕這些高危因素,如出現血脂升高的情況,最好及時檢查,遵醫囑治療。
參考資料:
[1] 《血脂降低就能停藥?怎麼才能降血脂?醫生:這4種食物需忌口》.科普中國.2023-01-31.
[2] 《長期服用他汀,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JACC:所謂不良反應,可能只是心理作用》.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循環.2021-12-10.
[3] 《他汀是如何護血管的》.人民網.2018-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