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東巡病逝後,其長子扶蘇手握重兵,為何見矯詔就選擇自盡?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眾所周知,秦朝乃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其集權制度和基本制度格局對後世王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因此奠定了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大一統統治基礎。只是奈何秦朝的存續時間太過短暫,“兩帝一王”共計十五年的延續時間可謂猶如曇花一現。
而秦朝之所以曇花一現,就不得不說到秦始皇東巡中病逝後發生的“沙丘之變”。在這一事件發生短短不到三年,秦國數世秦君,秦臣,數以萬計老秦人付諸努力,拋灑熱血,終秦王政掌權親政,發揚數代遺留功績,以強大武力東出崤函,並吞六國,建立的大一統秦朝便走向了覆滅。
沙丘之變因此也成為秦朝迅速滅亡的關鍵導火索,秦始皇的長子,本該順位承襲帝位的公子扶蘇也正是在此次變故中被左丞相李斯,秦始皇近侍中車府令趙高,少公子胡亥暗中合謀而以矯詔賜死於北地上郡,隨即胡亥在老師趙高和丞相李斯的幫助下順利謀逆攛掇帝位。
自此,秦二世和當時秦朝的實權人物趙高開啟了更加殘暴的苛政,滿朝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天下百姓分擔的徭役任務、賦稅重擔日益沈重,隨著陳涉、吳叔兩人帶領一同前往北地漁陽戌邊的九百余名戌卒在行至大澤鄉時,因大雨封路延誤期限,不想被問罪受罰便合謀殺死押解的將尉官吏,率先發起,拉開了反秦序幕。
苦秦已久的天下百姓此後紛紛在各地響應,僅數月時間,除關中和部分地區,天下各地便到處席卷起此起彼伏的反秦浪潮,而大一統秦朝也在風雨飄搖中迅速走向了覆滅。若沙丘之變沒有發生,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沒有遇害,料想秦朝之後的發展將會完全不同,起碼不至於會那麼迅速滅亡。當然鑒於事實已經發生,也只能深表惋惜。
不過在趙高、李斯、胡亥三人密謀發動沙丘之變中,公子扶蘇手握三十萬精銳邊防軍,身邊有大將蒙恬輔助,朝中又有蒙恬之弟上卿蒙毅遙相呼應,為何看到賜死矯詔就甘願自盡了結呢?即便詔書為真,手握重兵,有重臣支持輔佐的公子扶蘇就不能反抗一下嗎?
按照沙丘之變時的實際情況來看,即便身處上郡的公子扶蘇接到趙高、李斯二人偽造的“賜死矯詔”後沒有選擇拔劍自殺,扶蘇最終也很難改變客死上郡的結局。
雖然扶蘇當時擔任上郡三十萬邊防軍的監軍一職,大將蒙恬也輔助於他,但當賜死矯詔傳至上郡宣讀那一刻起,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手中的兵權就被立即解除,而不知所以然,沒有事先準備的扶蘇也就失去了反抗的能力,淪為了“案板上的魚肉”。縱然他不選擇自己拔劍,胡亥門客、李斯家臣偽裝成的傳召使者為了完成任務也會幫助扶蘇送他最後一程。因此扶蘇即便沒有選擇自殺,最終也難逃一死。
公元前210年十月癸醜日,秦始皇開啟了人生中最後一次東巡旅程,右丞相馮去疾留守秦都鹹陽代為處置政務,極為受寵的上卿蒙毅和較為受寵的左丞相李斯等一眾官員相隨秦始皇東巡。原本二十多位公子本無一人相伴隨行,不過秦始皇的少公子胡亥非常羨慕巡遊天下,為此請求父親,秦始皇出於喜愛便答允。
隨後一行人南下抵達今湖北,至雲夢澤遙祭上古五帝之舜帝,後從長江順流而下,經丹陽,錢唐後西行終登上會稽山,又祭祀上古大禹,並遙祭南海,立石碑頌德。之後進入返程,時間也到了次年(按顓頊歷依然為秦始皇三十七年),為尋神藥,經吳縣,渡長江北上,過瑯琊來到蓬萊,後行至之罘山,秦始皇親自用連“怒”射殺一條攔路大魚,但終歸未能尋到神藥。
之後行至今山東德州平原縣境內時,也就是史料記載中的“平原津”,秦始皇開始染病,之後病情越發嚴重。雖然群臣看在眼裏,但卻並不敢說什麼,因為秦始皇非常厭惡提到生死,而隨著病情愈發加重,秦始皇也自感大限已至,藥石難醫,便寫了一封蓋有玉璽的書信欲送往北地上郡,令自己的長子扶蘇將兵權交給大將蒙恬,然後趕回秦都鹹陽主持自己的喪禮。
後行至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境內時,也就是史料記載中的“沙丘”,號稱為“困龍之地”,戰國時期趙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便是被困沙丘離宮而活活餓死。在七月丙寅日,秦始皇病重不治,最終病逝於沙丘平臺。然而等巡遊車隊回到秦都鹹陽後,最終承襲帝位的並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秦始皇的長子扶蘇,而是怎麼也輪不到的十八少子胡亥。
原因是當秦始皇特意給長子扶蘇留下遺詔那一刻起,身邊的近侍趙高心中就逐漸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廢長立幼,擁立自己負責教導的公子胡亥繼位稱二世皇帝。因為相比起一向以寬仁賢明著稱的長公子扶蘇而言,一旦他順位即立,趙高的個人地位恐怕難保,而他卻是少公子的老師,且胡亥又昏庸無知,容易控制。
於是趙高將秦始皇發往上郡交給長子扶蘇的遺詔私自扣留,在秦始皇病逝後先後遊說學生胡亥和位高權重,又是開國功臣的左丞相李斯共謀大事,而二人最終為了各自目的,利益等原因同意了趙高廢長立幼的謀逆之舉。
而在此之前,李斯在秦始皇病逝後為避生亂,便立馬下令將此消息嚴格封鎖,這也為不久後三人密謀發動的沙丘之變奠定了初步的勝利基礎。之後李斯為防秦始皇病逝的消息泄露出去,又著手做了幾點安排:
用溫度比較恒定的特質馬車來運載屍身,從而減緩腐敗速度;日常飲食,百官奏事一切如常,由幾名近侍代為處置,從而營造出秦始皇仍然在世的假象;並下令隨行官員每車攜帶一大袋鮑魚,以用來混淆屍身腐敗產生的氣味。
前後幾點原因綜合之下,除了趙高、李斯、胡亥和幾名近侍之外,無人得知秦始皇已經病逝的消息,起碼當時明面來看就是這個情況,至於隨行百官是否猜測得出,反正遠在上郡的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是不可能得知這個消息。
那麼可能有人會問,蒙恬的弟弟蒙毅不是上卿嗎?出行都和秦始皇同乘一車,秦始皇病逝,上卿蒙毅怎麼會不知道此事呢?他若知曉,也就意味著消息不久後便能傳至上郡,告知其大哥蒙恬和長公子扶蘇。
“道病,使蒙毅還禱山川,未反。”《史記》
奈何蒙毅在這關鍵之余卻不在秦始皇的身邊,當秦始皇病情加重後,便將寵幸有加的上卿蒙毅派出去祭祀山川來為自己祈福,因此在朝中遙相呼應的上卿蒙毅無法再為遠在上郡的大哥和長公子提供任何消息,而這也是沙丘之變最終成功的關鍵原因之一。
一切準備就緒後,趙高、李斯,胡亥三人密謀商議將秦始皇留給長子扶蘇的遺詔毀掉,並另外假借皇命,偽造了兩道矯詔:一道謊稱左丞相李斯在秦始皇臨終前接受了立公子胡亥的遺詔;另一道則是賜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罪名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
“胡亥客奉書賜扶蘇於上郡。”《史記》
“胡亥以李斯舍人為護軍。”《史記》
“以兵屬裨將王離。”《史記》
此時又一重點來了,首先傳召使者乃是胡亥的門客和李斯的家臣偽裝而成,其次矯詔中還解除了扶蘇和蒙恬兩人的兵權,交由蒙恬的副將王離,也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之孫,李斯家臣則擔任護軍一職。趙高、李斯、胡亥三人如此安排的目的不言而喻,一是為了沙丘之變計劃順利進行,二自然是想鐵定除掉扶蘇和蒙恬,從而確保整個計劃的最終成功。
鏡頭來到北地上郡,當胡亥門客和李斯家臣偽裝的使者一行人抵達後,全然不知任何消息的扶蘇和蒙恬只能如往常一般接待了攜帶矯詔的使者一行人,將他們迎往大帳內接詔。而當假使者宣讀完詔書一刻,扶蘇突然懵了,為臣數十載的大將蒙恬雖然感覺到其中的不對之處,對他們蒙氏家族極為寵信尊崇的秦始皇怎麼會下達如此一反常態,不辨是非的賜死詔書呢!甚至於還包括了他的長子扶蘇。
但北地一眾將士並不知曉秦始皇已經病逝的事實,那道蓋有玉璽的詔書和真詔又有何不同呢?扶蘇和蒙恬的兵權當即就被解除,而蒙恬也只能勸諫公子扶蘇三思後行,請示確定後再做打算也不遲。對於蒙恬的言語攔阻,胡亥門客和李斯家臣扮作的使者又怎麼能同意呢!於是幾次三番催促扶蘇動手。
公子扶蘇雖然不如蒙恬入朝之久,但也有十余年,在擔任上郡大軍監軍之前就在朝中任職多年,又是秦宗室大臣,面對賜死詔書和使者的不斷催促也回過味來,但他此時卻也無法改變什麼,沒有消息未能提前有所準備,兵權已奪的他又失去了反抗的能力,自己不動手也難逃使者之手。
最後扶蘇心中已有答案,索性說了一句:“父親要兒子死,兒子還需要請示什麼呢!”,隨即拔劍自刎。畢竟作為大秦公子,死於他手之手,倒不如自我了結,尚且還能保留僅有的一絲體面和尊嚴。諸如昏庸無知的秦二世胡亥,在望夷宮之變中最後也是選擇了自我了結,而不是向秦相李斯那樣受盡刑法羞辱,最終被腰斬於鹹陽集市。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註,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