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國實力遠超秦國,為何不滅了與魏國有世仇的秦國?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在“三家分晉”之前的春秋時期,晉國為了獨霸中原,便將秦國封鎖在函谷關以西,阻止其東進中原。因為秦國自正式成為諸侯,擊敗西戎,收復岐山以西土地後,國勢便日漸強盛,到了秦穆公時期,秦國已經有了圖霸中原的意圖,而晉國想要長期稱霸中原,就必須要阻止秦國東進參與中原爭霸。
晉獻公“假道於虞以伐虢”,一舉攻滅兼並了北虢國和虞國,搶先控制了茅津渡口、桃林塞和崤函關幾處戰略要地,此地不僅是晉國向外發展的戰略要地,也是秦國向外發展的必經之路。後來秦穆公乘晉國和鄭國新喪之機(晉文公、鄭文公去世),便派遣大軍暗中越過晉國桃林、崤函地區,攻打鄭國,謀圖霸業。
由於秦軍在途中遇到了鄭國商人弦高,以為鄭國已經得知了秦國謀劃,有所防備,便撤軍返回。不過秦軍統帥又怕回去無法向秦穆公交差,便在返程途中順手滅了晉國的附屬滑國。不過當秦軍滿載戰利品行至晉國崤山一處狹窄通道時,遭遇晉國軍隊埋伏,最終全軍覆沒,秦軍三位統帥也淪為俘虜。
原因是晉襄公早已得知秦軍動向,為了打擊秦國,維護晉國霸業,便準備等秦軍回師時,在崤山險地設伏圍殲。而“崤之戰”發生後,也意味著晉秦聯盟破裂,兩國從此決裂,開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由於晉國搶先控制了秦國東進中原的通道,為此秦國一直到春秋時代結束,也未能東進中原。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於輔氏。壬午,晉侯治兵於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還。”
不過在晉秦爭霸戰爭中,由於晉國魏氏(三家分晉後的魏國)的封地和秦國接壤,為此秦國和魏氏經常大打出手。比如公元前594年發生的“秦晉輔氏之戰”,晉國將軍魏顆(魏武子之子)率軍在晉地輔氏(今陜西大荔東)擊敗秦桓公派遣的名將杜回,並將其活捉(成語“結草銜環”便出於此)。
此戰魏氏大獲全勝,魏顆也因功被晉景公封於令狐(今山西臨猗)。此後秦國和晉國魏氏又經常交手,一直延續到春秋後期,可以說晉國魏氏與秦國之間是有世仇的。
後來魏氏從晉國分離,正式成為諸侯,之後魏國首先實行變法改革,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中原霸主。這時魏國不僅國力上遠超秦國,軍事上又建立起一支訓練有素的精銳重裝武卒步兵部隊,戰力強悍,幾乎所向無敵,那麼魏國為何不先攻滅秦國,徹底免除西部的後顧之憂呢?
其實在魏文侯當政時期,就將發展方向定為西面的秦國。為此派兵西渡黃河,在戰略要地少梁修築城池,以此作為軍事據點進攻秦國。之後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發動了攻秦戰爭,即便齊國和楚國乘機攻取了魏國東部的幾塊土地,魏文侯也沒有理睬,反而繼續督促吳起攻打秦國,最終全部占領了秦國的河西地區。
如果魏國能一直全力推行西向戰略,可能秦國真的可能會被魏國所滅。但魏武侯繼位後,可能是其父為他留下了強大的家底,魏文侯有些飄了,先是兩線作戰,同時攻打秦國和鄭國,不久後又開始三線作戰,率領三晉聯軍攻打楚國。還不僅如此,魏文侯還對周安王施壓,冊封齊國田氏為齊侯,之後又對準了三晉同盟的自己人趙國,為此三晉聯盟逐漸瓦解。
而且由於魏武侯四處征戰,導致魏國結怨於諸侯,被周邊楚、齊、趙等大國針對,秦國因此壓力大減,而魏國也失去了攻滅秦國的大好機會。之後魏國在周邊大國的夾攻下,不僅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還開始不斷衰落,徹底走向了沒落。
可以說魏國在國力強盛時沒能滅了秦國,很大程度是因為魏武侯錯誤的戰略所導致。
韓、趙、魏三家共同攻滅晉國智氏後,如果再進行內鬥,必然會是三敗俱傷,為此三家放棄內鬥,開始各自發展,向外擴張。由於趙氏在北,發展方向是北部的代地,韓氏在東,發展方向是南面的鄭國(最終鄭國被韓國所滅),於是魏文侯在完成變法改革後,就將發展方向定為西面的秦國。
《史記·魏世家》記載:“城少梁。使子擊圍繁、龐,出其民。伐秦,築臨晉元裏。”
《史記·秦本紀》記載:“靈公六年,晉城少梁,秦擊之。”
在公元前419年,魏文侯派兵西渡黃河,在戰略要地少梁築城(今陜西韓城西南),以此作為進攻秦國的軍事據點,經過多年較量,魏國占住了這個戰略要地。之後在公元前412年,魏文侯派兒子公子擊(魏武侯)率軍攻打秦國的繁、龐兩地(今韓城東南),驅逐了當地的秦國百姓。
《史記》記載:“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三年後,魏文侯任命吳起為攻秦主將,再次出兵攻打秦國,攻占了臨晉、元裏等地,並在當地築城。在吳起的指揮之下,魏軍節節勝利,魏、秦兩國在河西地區的對峙局面被打破,直接衝破了西河防線,隨後吳起率軍直撲秦國腹地渭河平原,因為吳起的目的就是攻滅秦國,一旦魏軍進入渭河平原,秦國就會有亡國風險。
《史記》記載:“子擊西攻秦,至鄭而還,築雒陰、合陽。”
於是秦國調集重兵防守,同時又派使者請求齊、楚兩國攻打魏國,以減輕壓力。但魏文侯並沒有理睬齊、楚兩國對魏國東部的進攻,即便不少土地被攻占,也沒有要放棄或減緩對秦國的攻勢,反而督促吳起全力攻秦。同時又派公子擊乘防守空虛之際,攻占了秦國的軍事重鎮繁龐,並在已經攻占的雒陰、合陽等地築城。
《史記》記載:“伐秦,敗我武下,得其將識。是歲,文侯卒,子擊立,是為武侯。”
最終魏國完全攻占了秦國的河西地區,之後魏文侯開始進行文化滲透,徹底占領了河西地區,設立西河郡。之後魏文侯繼續推行西向戰略,直到去世同年,魏國依然還在攻打秦國。以此可見,魏文侯滅秦之心堅如磐石,並為之付諸行動。
魏武侯繼位後雖然沒有改變其父魏文侯制定的西向戰略,但魏國的重心卻開始偏移。由於魏文侯在位時期實行變法改革,實現了富國強兵,並打下了大片疆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實力最強的國家。在極為雄厚的家底下,魏武侯的野心在不斷放大,經過短暫休整後,就開始了南征北戰的一生。
《史記》記載:“伐鄭。城酸棗。敗秦於註。”
《史記》記載:“悼王九年,伐韓,取負黍。十一年(公元前391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楚厚賂秦,與之平。”
魏武侯第一個攻打的國家是鄭國,同年又命大將吳起攻打秦國註城。由於楚國攻打韓國,攻占了負黍(今河南省登封市境內),兩年後,魏武侯便率領三晉聯軍攻打楚國,攻占了大梁(魏國後期都城)、榆關等地,之後魏國又陸續攻占了黃河以內的大片土地。
《史記》記載:“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
楚國為此用厚利聯合秦國,請求出兵攻打三晉,以減輕楚國的壓力。而且秦國一直想要從魏國手中收回河西之地,但由於吳起坐鎮西河郡,秦國之前的多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於是在公元前389年,秦國再次調集重兵大舉進攻魏國西河郡,意欲一舉收回河西地區。
《史記》記載:“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秦、魏兩軍大戰於陰晉,結果五十萬秦軍被吳起率領的五萬魏武卒多次,反復擊穿軍陣,最終大敗而逃。陰晉之戰後,秦國從根本上被削弱,再也無力抵抗魏軍攻勢。但由於新上任的魏相公叔座的忌憚吳起,為此用計使吳起被武侯懷疑,迫使其離開魏國,投奔了楚國,秦國因此得到了一絲喘息之機。
如果魏武侯此時調轉重心,全力攻秦,可能秦國真的會被魏國所滅,但魏武侯並沒有這麼做。主要有兩點原因:一、陰晉之戰,秦國元氣大傷,或許魏武侯認為秦國已經不足為慮;二、秦靈公之子(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為了感謝魏國三十年來的盛情款待,公子連在回國繼位前曾向魏武侯保證,不與魏國為敵。
機會稍縱即逝,秦國在秦獻公的改革治理下,很快便拉住了逐漸衰敗的局面,並且國力開始逐漸恢復。而魏武侯也改變了西向戰略,將重心改為向中原發展,或許魏國的強大的實力,以及之前取得的勝利,讓魏武侯變得驕縱恣肆,不僅“迫使”周太子冊封齊國田氏為齊侯(田氏代齊),還開始插手同盟趙國的朝政,竟然幫助趙國公子朝攻打趙敬侯。
《史記》記載:“伐齊,至桑丘。翟敗我於澮。使吳起伐齊,至靈丘。敗趙北藺。伐楚,取魯陽。”
以魏國為首的三晉同盟開始逐漸瓦解,之後魏武侯又向東攻打齊國,向北攻打趙國。到此為止,魏武侯可以說將魏國周圍的諸侯都得罪了個遍,秦國也因魏國結怨於諸侯而壓力大減。此後魏國不僅陷入了西面受敵的窘境,也失去了滅亡秦國的機會。
由於魏武侯去世前尚未指定繼承人,導致兩個兒子互相爭立,魏國陷入內亂。趙成侯和韓懿侯便乘機各自帶領軍隊攻打魏國,韓趙聯軍在濁澤打敗魏軍,進而包圍了魏都安邑,趙成侯主張讓魏國割地,韓懿侯則是想將魏國分裂為兩國,變成比宋國、衛國更弱的國家,韓趙兩國就不用再擔心魏國。
由於兩人固執己見,意見無法統一,最終各自撤軍,魏惠王繼承了君位。不過魏國雖然保住了獨立,但“濁澤之戰”使三晉聯盟徹底瓦解,而魏國也陷入孤立境地。
《史記》記載:“惠王五年,與韓會宅陽。為秦所敗。”
此時西邊的秦國變得強大起來,秦獻公基本已經在國內完成了一系列改革,魏國再也沒有機會攻滅秦國。而且數年後,魏、韓兩國攻打周顯王,秦獻公便以勤王為借口,在周都洛邑城下打敗了魏韓聯軍。
《史記》記載:“獻公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黼黻。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
兩年後(公元前364年),秦獻公出兵奪取河西故地,在魏國石門大敗魏軍,斬首六萬余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勝利,周顯王還專門派使者前來祝賀,並賜予伯的稱號。又兩年,在少梁之戰中,魏軍又大敗於秦軍,統帥公叔座也淪為秦國俘虜。
而且由於魏武侯之前的征伐結仇於諸侯,終於在魏惠王時代得到了爆發,在周邊齊、楚、趙、秦等國的輪番進攻下,比如齊魏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秦收復河西之戰、雕陰之戰等,魏國國力大損,失去霸主地位,並且不斷衰落,從此一蹶不振,徹底走向了沒落。
直至戰國時代結束,魏國也再未有過什麼上乘的表演,最終被強大起來的秦國所滅。
魏國雖然是戰國初期的中原霸主,實力一度淩駕於各國之上,但很大程度由於魏武侯錯誤的戰略決定,魏國失去了滅秦良機,最終還被逐漸強大的起來的秦國反過來滅國。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註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