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於流寇並非偶然所致,用於廠衛,也敗於廠衛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前言:
朱元璋的大軍平定山東,捷報的到來使應天的文武百官那是歡天喜地。軍力、人事和元政府的腐敗,加上元朝將軍瘋狂的內戰,統一全國已經算得出日子的事情了。苦戰十幾年為的是什麼?無非是為了做大官,娶妻生子,有大府邸,數不完的金銀財寶,舒舒服服,體體面面過日子。
如今,吳王稱帝,又在歷史的傳承下,朱元璋延續了歷代皇權走向獨裁的趨勢,對官僚機關加大改革,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設下了監察機構彈劾百官又創立”私人偵探所“監察朝廷上下,但終將是自己毀了自己。
朱元璋劇照
本文將從設立到結局深入解析,究竟孰優孰劣,上帝視角下一目了然。
在古代王朝中,皇帝只代表他的家族以及朝廷上一個特殊集團的利益。比起被統治的百姓,他的地位不但孤立而且危險。尊貴的皇座可不是那麼好坐的,皇座之下醞釀著隨時爆發的火山,為此他們不得不想盡鎮壓的辦法,所以漢朝設立”詔獄“和”大誰何“(大誰何就是官府逮捕罪犯的官吏,跟現代的刑警差不多)。
唐朝設立了”麗景門“和”不良人“;到了宋朝也就有了”詔獄“和”內軍巡院“;老朱上任後從而設立了”錦衣衛“和”東廠“。這錦衣衛和東廠合稱就叫”廠衛“。
錦衣衛劇照
錦衣衛屬於朝廷內的偵察機關,東廠則是由宦官集團組成提督,也是皇帝最為親信的一類,錦衣衛也受其督察。這也是為什麼往往電視劇中東西廠和錦衣衛互不對付的緣由。既然是老朱精心設下的機關那肯定是相當厲害。
《明史·職官誌》中記載道: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凡盜奸宄街塗溝洫,密緝而時省之。”
可以看出來,這錦衣衛特令掌管刑獄,而且有著巡查緝捕的權利,甚至可以秘密進行不公開的逮捕審問的工作,包括逮捕一些皇親國戚,更何況是太祖親自設下的機關單位,根本不受到其他司法機關的管轄。
錦衣衛劇照
眾人皆知朱元璋是布衣出生,他深知渴望改善生活的農民所產生的變革作用是多麼的重大,更是了解對於聚眾結夥有著如何的威脅,他也是從這兩項活動中成為布衣天子。
人終將一死,如今他考慮的是這皇權如何安然的傳到子子孫孫手中,畢竟身邊並肩起事的諸侯個個英勇善戰,何況還有一群出身豪門的文官,他們在部分地方都擁有自己的聲望和影響,難以制服。這些人在他在位時就蠢蠢欲動,他在位自然可以鎮壓,但是他的繼承人忠厚仁愛怕是難以制服他們。
太子死後,太祖已經是七十高齡,本來把希望寄托在太孫的身上,沒想到太孫比太子更加幼稚,成天與文人儒夫結交,怎能制服這些梟雄呢,這讓太祖心裏感到不安。
為了替太孫安穩執掌老朱家的皇權,便不惜使用非常的手段,屠殺功臣,整治官吏,把朝廷內外的官吏地主洗理了一遍。當然這些計劃全是由錦衣衛進行。經過幾次洗禮後,太祖覺得自己的地位穩定了,太孫以後也可以安穩掌權。
朱元璋劇照
為了緩解錦衣衛帶來的緊張氛圍,朱元璋下令燒毀錦衣衛嚴刑拷打的刑具,把錦衣衛所抓到的囚犯全部送進刑部。幾年後又削減了錦衣衛掌控獄牢的權利,大大小小的案件交給了司法機關治理,這才讓天下開始安穩。
我們在明朝的電視劇中往往會聽到一句話,“錦衣衛辦案,閑雜人等速速閃開。”然後身穿飛魚服,腰佩繡春刀高頭大馬的人就會很快的占據一片地方。
錦衣衛的出現從明朝直到滅亡,始終存在暗影中做著某些勾當,他們的勢力滲入朝廷內外文武官員,深入到街頭小販,如果你在街上無意中說出對皇帝不友好的話語,可能下一刻這話就進了皇帝的耳朵了。錦衣衛對朝廷官臣的濫捕也進一步影響了君臣的關系。使官員大臣對皇帝也逐漸的失望離心。
這錦衣衛雖然是皇帝的耳目,擔任著鷹犬和打手兩項角色,但畢竟是外官員,也會糾於一些情面問題。為了培養一些忠誠可靠的部下,後來的明成祖特別開設了一家“東廠”。
東廠督主劇照
這東廠全是由宦官組成,廠公往往是皇帝身邊的第一太監。朝廷上下那麼多人為什麼偏偏要選擇一群宦官呢?這一切要起源於明成祖曾經利用建文帝身邊的宦官打探消息開始,之後明成祖登基,他就覺得宦官忠實可靠。
東廠的建立同時制約了錦衣衛的權利。他的權利與錦衣衛相同,唯有不同的是錦衣衛監察一切百姓官員,東廠監察一切的官員和錦衣衛,這樣一來皇帝則直接檢查了一切機關,層層下來,讓朝廷上下感到緊張恐懼。
就這樣廠和衛成為皇帝的私人偵探機構,其中錦衣衛監察文武百官和官民,東廠也是監察官民同時也監察錦衣衛是否濫用職權徇私舞弊。在這套監視模式中皇帝的權利最大。他可以聽到文武百官的聲音,並且一個人可以管轄全國大小事情,同時皇帝也很累,他每天需要知曉那麼多監視消息,還需要處理全國政務。
朱元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自己的後代子孫輕松容易些,但這套模式將整個國家的命運與皇帝結合在一起,朱元璋自己能適應,但是他的子孫後代可不一定適應。由於朱元璋自己的疑心和控制欲,他讓錦衣衛深入民間,這也將恐怖的氣氛帶入千家萬戶,結果人人頂著巨大的壓力生活。
錦衣衛劇照
而且這種設立也有很大的弊端,若是大奸大惡之人得到了宮裏的諒解便可以置身法外。其中楊漣就是因為彈劾東廠廠公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名,獻出了生命。甚至魏忠賢死後,東廠的權利還是無法動搖。廠衛的威權還日益強大。
隔了幾代後,總會有嬌生慣養的年輕皇帝受不了審批成百上千奏章的苦,慢慢的這個權利轉移到皇帝的私人秘書——輔臣的手中。之後的皇帝多為年輕繼位,所以這權利又轉到了司禮監的手裏。
之後開始同流合汙,讓皇帝成為了傀儡,這也讓宦官某種意義上掌權了朝廷。皇帝不批閱朝政奏章,宦官又受其賄賂,地方的權利又被仕宦把持著。
明代最出名的廠公就是魏忠賢了,眾所皆知魏忠賢這個人畢竟喜歡認幹兒子、幹孫子等。這也成就了歷史上生祠蓋的最多的是魏忠賢,蓋的最漂亮的是魏忠賢,蓋的最起勁的就是魏忠賢的幹兒子們了。那什麼是生祠?生祠就是父母官“自動”請老百姓替他的長生碑,這光蓋碑可不夠,還需要把畫像刻上。
建生祠,稱九千歲,這一下可是鬧的民不聊生,政府在他手中首席宰相和次席宰相都與他強強聯手。養活了一批官,反正官爵出自朝廷,官員俸祿出自國庫,凡是為官者入我魏門來。
魏忠賢劇照
於是政權與軍權的合一魏忠賢的威望與權利超出了如何一個宦官,甚至超過了相權皇權。
《明史》裏有一句話是這樣說:“內外大權,一歸忠賢”。
皇帝太監之下,便是皇族子弟、官吏、紳士。明代想要考取功名就要通過八股取士,這八股取士只要人們認得幾個字,湊上幾條文。便很容易縱身擠進仕紳集團。若是毫無學問,也可以掏點錢出來賄賂考官,進入仕紳集團後反過頭來去剝削下面階級。
不但如此,皇帝要進獻,太監要進獻,大臣官吏也要進獻這一層層下來,最後苦的還是百姓。像潘蕃這樣的好官,做了若幹年的大臣,罷官後連住宅也蓋不起,只能寄人籬下。這樣的大臣為數不多。大多的官吏都貪贓枉法,私通商人做起了買賣。
那這時的錦衣衛不出動嗎?
那你可就想多了,雖然不乏有一些正義感的錦衣衛,但還是無法在權利的壓迫下翻身。大多的錦衣衛同時也會受到賄賂,這也讓他們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看見了當作沒看見。若是事情鬧大,上面的人便會強行的壓制下來。
錦衣衛劇照
這樣的東廠和錦衣衛從監察文武百官和民間的機關,變成了讓人貪圖王法,收其賄賂的惡勢力。這也讓朱元璋最初的意向變了味道。說到底還是皇室的不敬業,若是盡心盡力安穩的運營,整個王朝何至於此。
明末時期,流寇興起。有這樣的一群農民掀竿而起,他們更歡迎流寇的到來,甚至主動做起了流寇的內應,開門請流寇進軍,長期受到壓迫和饑餓的百姓內心是恨極了皇帝。
官兵們不敢於流寇對陣,他們把憤怒發泄在百姓身上,這讓最後一些老實的百姓被迫加入了反抗者的隊伍。更為可怕的是統治者為了加緊軍費需要,盲目的壓榨加重百姓的負擔,逼的百姓只好投入敵國。
統治者的剝削讓本來沒多少糧食的百姓陷入更加饑餓的狀態,而另一方面流寇的打響著以除勞役,保障生活,吃飽穿暖的口號,一時間得到極大的響應。無數的鄉官和八股士遭受死難,被國家視為忠孝報國。其實知道自己作惡太多,以做困獸之鬥,死後博取一個好名聲。
有相關的史料機記載,秋冬相交的季節,外面流寇大肆進攻,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同一時間,國家的江南地區還是夜夜笙歌,歌舞不斷。在次年三月十九日時,北京政府垮臺,得知國變消息的明朝皇帝竟然舉行了前所未有的盛會,可見的一國之主沒有憂國之心。
東廠太監劇照
明朝的覆滅絕非是偶然,終究是治於廠衛敗於廠衛,這也是明朝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歷史的傳承來看,建立廠衛這個特務組織並沒有稀奇的地方,但是為什麼錦衣衛和東西廠的歷史影響這麼大呢?個人認為是因為他們太過殘酷,他們和皇帝走的最為親近,沒人能夠制約他們,他們索取賄賂手段殘暴,只需要一個虛有的罪名就可以勒索其妥協。廠衛制度的橫行霸道也正意味著明朝朝廷還存在巨大問題,亡於廠衛,亡於貪官汙吏,亡於皇帝不務正業。
文/歷史紫陌閣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