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孔東梅探望水靜,席間水靜道出:子珍當年對你爸有2個意見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作為中華民族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自然被百姓長期緬懷。
為了時刻不忘毛主席的教導和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這些年來出版了許多後人整理的回憶錄。
其中,包括毛主席外孫女孔東梅所整理的《聽外婆講那過去的故事——毛澤東與賀子珍》一書。
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她曾采訪外婆的故交水靜等一眾革命老前輩,希望得到更多關於外公外婆的革命故事。
水靜與她吃飯時,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麼,笑著說:
“冬梅呀,當年你父母結婚,子珍不是很滿意,對你爸有兩個意見呢!”
水靜
要知道,孔令華和李敏當年一直被人稱作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的一對璧人。
對於這樣一位女婿,賀子珍有哪些不滿?
1958年,剛走出學校的盧泮雲,被分配到去照顧賀子珍女士。
她很驚訝,沒想到19歲的自己,會得到組織的這般重用。要知道,賀子珍可不是一般人,不僅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更是一位了不起的紅軍女戰士。
對於賀子珍,她充滿了敬意。同時,她擔心照顧不好對方。
帶著激動又緊張的心情,盧泮雲成了賀子珍身邊的工作人員。
那時候,賀子珍因身體不好,從上海來到江西療養。她身份特殊,不能讓過多人知道其動向,所以生活很低調。
在相處中,盧泮雲發現賀子珍整個人很憂郁,不愛說話,時常一個人坐著發呆,不過很親切,沒有半點兒架子。
漸漸的,她沒有那麼擔憂了,盡心盡力照顧賀子珍的日常起居。
沒過多久,她竟然看見賀子珍露出了為數不多的笑容,只因見到了女兒李敏和未來女婿孔令華。
“媽媽最近感覺如何?江西省人民醫院能根治你的病情嗎?”
李敏有些發愁的坐在病床上,握著母親帶著涼意的手說。
“都是老毛病了,沒法一下子好的。這邊醫院挺好的,我現在感覺好多了,這是小盧,醫院專門安排過來照顧我的,最近多虧她了。”
聽聞,李敏當即感謝了盧泮雲,請她平時多費費心。
接著,李敏臉突然紅了,有些不好意思地向母親介紹身旁的男子,並說他們打算結婚了,這次特意帶對象過來給母親看看。
賀子珍早在女兒進門那刻,看到了她身邊的男子,心中有了猜測,就等女兒開口了。
所以,李敏這麼一說,她有什麼不明白的。況且,她在得知女兒戀愛的第一時間,便調查過孔令華的身世家底。
孔令華比李敏年長一歲,1935年5月在西安出生。他家裏面關系簡單,除父母之外還有一個妹妹。
值得一提的是,其父孔從洲,是著名愛國將領。
他曾是楊虎城手下的兵,也是西安事變的直接參與者,為張學良和楊虎城抓捕蔣介石,做了不少貢獻。
後面,他擔任國民軍第38軍55師的師長,一直衝在抗日的前線,多次擊退日軍,救下百姓。
此外,孔從洲是一個堅定的反對國民黨屠殺同胞的將領,抗日戰爭結束後積極推動建立聯合政府。
可惜胳膊擰不過大腿,蔣介石一意孤行發動戰爭,見此他決定起義。
解放戰爭之初,我黨明顯弱勢的情況下,堅持正義,棄暗投明,是建立新中國的功臣之一。1955年,他被授予中將軍銜,並擔任沈陽高級學校校長,為我軍培養了不少炮兵人才。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孔令華自然不是碌碌無為之輩。
雖然現在他只是北京航天學院的一個學生,可學校老師對其多有贊揚,未來定然也是新中國的重要人才。
即便如此,作為母親,賀子珍很舍不得女兒,而孔令華還有一些讓她不滿意的地方。
看著女兒沈浸在幸福中,她明白女兒早晚有嫁人的一天,加上孔令華可圈可點的地方太多,因此沒有說拒絕的話。以至於這一秘密,46年後才被揭開。
賀子珍想了一下,對女兒和孔令華說:
“令華是個優秀的青年人,嬌嬌眼光很好。只是婚事再等一年,你們還在讀書,應當以學業為重。那時候,你們都快畢業了,組建家庭更合適。”
李敏非常崇拜母親,從四歲起去蘇聯跟母親一起生活。期間母親付出了很多,她看在眼裏。
二戰時期,蘇德兩國在莫斯科附近陷入膠著狀態。
彼時正值寒冬,在蘇聯的小破房裏,賀子珍不僅要帶著李敏艱難度日,還要給在軍中的毛岸英、毛岸青準備物資,此外每月織一件毛衣三雙襪子捐給前線。
那些歲月,給年幼的李敏留下了深刻印象,母親偉岸的形象在她心裏深深紮根。
即便周圍有很多結婚的同學,她希望能和愛人盡快結婚。
可母親的建議,她依然會聽。再說了,她和孔令華感情很好,不急於一時。
孔令華和李敏是初中同學,都在幹部家屬院校就讀。
1958年,李敏通過努力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從事化學方面的研究。
學業有成的她,開始思考人生大事,一個俊俏的臉龐突然浮現在腦海之中。
家庭情況和教育背景相似,又是老同學知根知底的,所以二人很快確立了戀愛關系。
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情,告知父母,征得同意是很有必要的。
從江西回來後,孔令華想順便拜訪李敏的父親,卻被婉拒。
李敏說自己父親身份有些特殊,時間很緊張,要先跟他說一聲了再帶其去。
是的,他們談戀愛時,孔令華不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大女兒。
回到北京,她把和孔令華談戀愛的事情,告訴給了父親。
毛主席很驚訝,同時愧疚自己太忙了,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沒想到一眨眼嬌嬌就要成家立業了。
此時,他不再是國家領導人,而是一位關心孩子終身大事的老父親。他向李敏一一了解了孔令華的情況,對其很滿意。
毛主席不禁感慨起來,隨後又陷入了回憶。
等她再次回到主席身邊,已經是1949年了。
當看見眼前長得亭亭玉立的大女兒,他不禁感到欣慰。後來為了隱藏嬌嬌的身份,他給她改了一個名字,也就是後來的“李敏”。
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他以此取名展現出的是,對女兒的拳拳愛護與期盼之心。
讀初中時,她有天來到書房說:
“爸爸,這個假期我想去上海看看媽媽,可以嗎?”
毛主席突然生出了一絲考量的心思,雖然女兒年齡尚小,外面又人心復雜,但依然決定用這個機會鍛煉孩子。
於是,他緩緩說道:
“當然可以去,探望母親是子女的義務,爸爸很支持。但是,這次你只能一個人去。”
李敏一聽,露出為難的神色:
毛主席不放心,可想到孩子不能一直待在自己的羽翼下,還是鄭重地說:
“嬌嬌你已經是個小大人了,應該學會獨立的完成事情。而且,火車上坐了那麼多人,你怎麼說是一個人坐車呢?如果你依然害怕,那麼不用去上海了。”
嬌嬌想了一下,做出了決定:
“爸爸,我認為我可以一個人去上海。”
從這樣一件事情,毛主席便知道嬌嬌是一個執行力強,做事大膽的一個孩子。
雖然對孔令華沒什麼深刻印象,他十分相信女兒的眼光,同意了這門婚事,說最近可以抽時間見見孔令華。
說完後,他又好像想起了什麼,補充道:
“爸爸對你和孔令華這孩子談戀愛沒意見,但有一個要求。”
“爸爸,您說。”
這讓李敏有些好奇,父親居然會有要求。
“你倆結婚的日期,我來定。”
父親很忙,如果要參加婚禮,定然需要根據他的時間安排來確定才行。
見父親如此重視自己的婚事,李敏怎麼能不感動?
跟父親說完,她才向孔令華告知自己父母的身份。
孔令華非常吃驚,小未婚妻竟然是偶像毛主席的女兒。
李敏連忙解釋說,父親強調不能搞特殊,所以才一直沒告訴他,不是有意隱瞞。
1959年8月28日,是李敏與孔令華結婚的日子。毛主席特意抽空,參加了二人的婚禮。
結婚儀式遠沒有當代婚禮那般衣著靚麗,加上雙方父母崇尚節儉,所以服裝很簡約。
兩人湊了湊各自的積蓄,給孔令華買了一件白襯衣,一條西裝褲,一雙黑皮鞋。這一套下來錢就用的七七八八了,李敏的婚服無力重新購買了。
好在她想起衣櫃裏面還有一條沒有穿過的新裙子,拿出來熨一下,胸口再別上一枚胸針,看起來也非常優雅大氣。
婚後第二年,夫妻二人搬出中南海。畢業後,他們去了國防科上班。
既是同事又是家人,收獲了身邊許多人羨慕的目光。
改革開放初期,許多人因為才從特殊時期走出來,不敢貿然下海經商。
見此情景,孔令華選擇以身作則,辭去人人羨慕的鐵飯碗工作,帶頭經商,來鼓勵這些觀望者。
在他的影響下,眾人大大提高了對改革開放的信心,跟著投資下海,在四個經濟特區搞起工廠。
“引進來”工作搞得轟轟烈烈,工廠在吸收外資和先進技術上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
用人管理層面,他采取能者優先原則,多勞多得,讓“一碗水、大鍋飯”的情況得到了緩解,實現了工廠營利。
此外,孔令華是毛主席的忠實擁護者。
他把賺來的錢,很多用在了開展毛主席的紀念活動上。
如在北京舉行的毛主席與科學為主題的研討會,在深圳舉行的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05周年書畫、像章展、文藝晚會等。
一場紀念會的成功舉行不容易,孔令華總是在中國各地找場地、拉投資。
因為每一次紀念會是免費供市民參觀,場地租金和誌願者聘請,還有展出的毛主席紀念品都是一筆不菲的支出。
更別說還有一些私人藏品,孔令華三番四次上門,予以定會愛惜的保證,人家才松口借給他展覽。
看他如此勞累奔波、夙興夜寐,連妻子李敏也忍不住勸道:
“令華,這些東西急不得,身體要緊。”
孔令華一邊看著展館的分布圖,一邊說:
“主席這一生都在為中國,一生都在為人民。他是我的榜樣。我孔令華這輩子庸庸碌碌的,沒法像主席一樣,只希望能做些什麼,讓大家不要忘了他。哪怕是這條命沒了,我也要把主席的紀念會弄好。”
除此之外,李敏夫婦婚後,經常去看望賀子珍,一家人關系很好。
直到2004年,李敏才知道母親當年的擔憂。
一天晚上,她接到來自女兒孔令梅的電話。
她原本以為又是問關於母親的事情,結果卻是女兒跟水靜前輩聊天時,提及到1958年母親對自己和丈夫結婚的顧慮。
水靜是賀子珍生前的好友,兩人相識於1959年。
當時,賀子珍上廬山,與分別多年的毛主席見面,正是水靜陪同她去的。一路上,水靜很照顧她。
在江西那段時間,她與水靜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身為賀子珍的好友,多年後提起她,水靜心情很復雜。她想起了賀子珍當初對李敏婚事的擔憂,並把它告訴給孔冬梅。
通過女兒,李敏也得知了這個埋藏多年的秘密。
原來,賀子珍雖認可孔令華,可有兩點顧慮。一是覺得孔令華身體不太好,她自己病榻纏身,非常清楚健康的可貴。
二是如果他身體差也就罷了,鍛煉和治療可以改善。偏偏孔令華得的是胃病,賀子珍擔心女婿走在前面,留下女兒和孩子們孤苦伶仃。
當李敏得知母親對孔令華的意見後,第一反應不是埋怨,而是非常感動,這正是母親對她的一片慈母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