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賀子珍病逝,上海市委不敢做主,鄧小平一句話定下喪禮規格
1984年,上海市委得到了一個消息,賀子珍同誌去世了。
為此,市委主要領導班子連忙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的議題是,如何辦理賀子珍同誌的後事,其中最主要的是兩件事。
一是,賀子珍同誌的追悼會怎麼辦,按什麼規格來辦?
二是,賀子珍同誌的骨灰放在哪兒,是上海還是北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
可這兩件事,讓在場的領導都十分發愁。
賀子珍
按這種級別的追悼會標準,不要說中央領導無須參加與送花圈,便是上海市委的主要領導也不方便過多的參加,新聞報道方面頂多也就是在上海本地的報紙上,刊登一則並不顯眼的訃告。
而且,她的骨灰安葬也只能選擇上海普通的公墓。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她不僅是一位老紅軍、老革命,還曾是毛主席的妻子,如果只按行政級別來處理,是否不太合理。
市委領導研究來、研究去,始終拿不出主意。
“我看,這事我們既然做不了主,還是請示中央吧。”
其中一位領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1927年,按照黨中央的指示,毛主席來到湖南與江西交界之處,發動了秋收起義,秋收起義失敗後,毛主席為了保存革命力量,來到了井岡山。
而同時期過來的,還是因發動農民運動而被國民黨追捕的賀敏學與妹妹賀子珍。
1937年毛主席與賀子珍在延安吳家窯前的合影
當了解到她的家庭也出身情況後,毛主席更加佩服她的信念與勇氣。
賀子珍出生在江西一個富有的鄉紳之家,父親曾做過安福縣縣長,家境優渥。
賀家的五個子女在大哥賀敏學的影響之下,先後投入革命事業。
可以說,賀家與毛家一樣,是真正的革命家庭。
“以你的家庭情況,在家當個大小姐,豈不好過現在?”
有一次,毛主席對著賀子珍笑著問道。
“當下,整個中國軍閥割據,國民黨政府又腐敗無能,民不聊生,若是我們年輕都躲在家裏,不出來革命,那麼誰來救中國、救黎民百姓?”
賀子珍語氣激昂地回道。
“不錯,年齡不大,誌氣很高。”
賀子珍
賀子珍看起來瘦瘦弱弱的,卻有著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氣魄,行事風格更是像男孩子一樣,風風火火,從不拖泥帶水。
特別是面對危險的時候,她總能表現得特別冷靜與鎮定。
有一次,毛主席要下山執行一項非常危險的任務,本來準備一個人去,可賀子珍無論如何都要跟著。
“這一次出去很危險,你為什麼非要跟著去?”
毛主席眼看拗不過她,便問道。
“正是因為危險,我才更要跟著去,我可以保護你的安全。”
賀子珍神情鄭重地回道。
毛主席看了看她舉著瘦弱的胳膊,一副無所畏懼的樣子,哈哈大笑起來。
此時,他的內心卻感覺到了一種久違的溫暖。
賀子珍
果然如毛主席所料,他們此次外出,遭遇到了國民黨的軍隊,當毛主席想用自己來引開追兵,來保障賀子珍的安全時,卻被她拒絕了。
好在,憑著毛主席的聰明智慧,甩開了追兵,二人得以安全地回到了井岡山。
經歷了這次生死與共之後,兩人的革命同誌之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終於有一天,毛主席向賀子珍進行表白。
“你是個好女孩、好同誌,如果你願意,我們就在一起吧。”
雖然表白質樸而簡單,並沒有太多浪漫而煽情的話語,但賀子珍卻爽快地應承了下來。
因為,她早就心儀面前這個儒雅堅強的男子。
而就在賀子珍與毛主席走到一起的時候,毛主席最小的弟弟毛澤覃正在江西吉安打遊擊,此時他的身邊還有另一個賀家的女兒,與他戰鬥在一起。
賀怡
兩人所處的環境,比毛主席所在的井岡山更加艱苦。
他們幾乎每一天都在戰鬥中度過。
要麼針對國民黨的軍隊發起主動進攻,要麼就是逃避敵人的追擊。
對於二人來說,生與死均在一線之間。
長期的共同戰鬥,讓兩個人早已把生死捆綁在一起。
當聽說毛主席已經與賀子珍成親的事後,兩個人在祝福之余,彼此對視,共同展露會心的一笑。
“如果你也願意嫁給我,我們兩家就親上加親了。”
毛澤覃
沒想到賀家的女兒都是男孩子一般的性格,賀怡看了看他,確定了毛澤覃所說即心中所想,便笑道:“我也覺得親上加親挺好。”
正是這次相互婉轉的告白,讓兩人算是挑明了關系。
沒多久,毛主席與賀子珍便接到了一個消息。
“我跟賀怡要結婚了,知道你們不方便過來參加我們的婚禮,那就祝福我們吧。”
這是毛澤覃托人送來的信。
文字很簡短,但從看得出他的幸福與開心。
就這樣,賀家先後兩個女兒賀子珍與賀怡,分別嫁給了毛家的兩個兒子毛主席與毛澤覃。
賀子珍與毛主席結婚之後,兩人一直忙於根據地的拓展與建設,還要應對國民黨軍隊的圍攻,不斷地行軍、不斷地打仗,兩人從未安穩地在一個地方待上十天半個月。
兩人的第一個孩子是個女兒,取名毛金花,1929年,在毛主席率軍第二次攻入福建龍巖縣城時,在城內醫院出生。
1936年與賀子珍在陜北保安
當時,因為毛主席與賀子珍不斷的行軍與戰鬥,帶著個剛出生的嬰兒不方便,便由熟悉當地情況的地方幹部交給一給人家撫養。
到了1932年的時候,龍巖再次被紅軍攻下並解放時,賀子珍便委托毛主席的二弟毛澤民幫助尋找,但原來的寄養家庭卻說孩子已經夭折,此事便暫時作罷。
1971年,龍巖有個叫楊月花,疑似是毛主席與賀子珍遺失的女兒毛金花,經舅舅賀敏學親自見面後,得到了確認。
楊月花幾次曾欲與毛主席及賀子珍相見,均未能達成,成為終身遺憾。
1930年,在蘇區根據地,賀子珍又生下一個兒子,卻因為環境過於惡劣,連基本的醫療衛生條件都不具備,孩子很快便夭折。
1932年11月,毛岸紅出生,本來由毛主席與賀子珍親手帶著,後來因為紅軍開始長征,考慮到長征途中的千難萬險,便把毛岸紅交給了留在根據地打遊擊的毛澤覃撫養。
1935年,毛澤覃所率領的部隊在江西瑞金,陷入國民黨軍隊的包圍之中,在突圍激戰中壯烈犧牲,毛岸紅自此下落不明。
1953年,江西省委曾找到一個名叫朱道來的青年,身世情況與毛岸紅較為吻合,連毛主席看了照片都說“很像毛澤覃年輕的時候”。
但因為朱道來的母親一口咬定,這個孩子是她親生的兒子,此事便不了了之。
1935年,在紅軍長征到達貴州時,賀子珍又生下了個女兒,出生後也只能寄養在老鄉家中,此後也未曾尋到。
毛主席與賀子珍所有的孩子當中,只有李敏一直跟著父母長大。
出生之後,因為賀子珍去蘇聯治病,李敏(小名嬌嬌)跟著父親毛主席長到4歲。
後因遠在蘇聯的賀子珍念女心切,加上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毛主席便趁著一批革命者的子女前往蘇聯之際,便把李敏送到了賀子珍身邊。
賀子珍和女兒李敏
李敏在母親身邊一直長到12歲時,才因為遼沈戰役的全面勝利而整個東北獲得解放,母女倆才回到國內。
隨後李敏便一起在中南海豐澤園,與毛主席生活在一起,直到結婚後第一個孩子孔繼寧出生後,才搬離獨立生活。
對於賀子珍而言,作為母親,她不僅承受了一個孩子的早夭的痛苦,而且還有三個孩子迫於革命形勢,不得不送給老鄉撫養,最後均未能尋回。
這些事情,對於賀子珍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這一連串的打擊,再加上一次掩護傷員所造成的多處彈片損傷,讓到達延安的賀子珍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處於崩潰的邊緣。
她只能被迫離開剛出生不久女兒嬌嬌,去蘇聯治療傷病,以求能快速復原,再回國工作。
誰承想,這一去就是11年,直到1948年,才回到國內。
賀子珍離開毛主席前往蘇聯治病,卻沒想到,傷病不但未能得到真正的治療,反而陷入了更加苦難的境地。
身處異國的她,因為毛主席妻子的身份,不僅未能得到安穩的生活環境,反而被第三國際的代表王明等人處處針對。
一次,因為女兒李敏生病,賀子珍焦急之下,就女兒治療問題與蘇聯的兒童院的領導發生爭執,竟因此而被強行送入精神病院。
賀子珍
1948年,因為華北與中原地區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戰役,回國後的賀子珍暫時帶著女兒李敏待在東北。
新中國成立後,李敏被送到了毛主席身邊,而賀子珍則一個人去了江西南昌,並在那兒一待就是許多年。
她之所以來到南昌,是因為她想找回當年在江西瑞金生下的兒子毛岸紅的下落,但經過多年的打聽之後,雖有些線索,卻並沒有得到最終的確認。
1959年夏天,毛主席來到江西廬山召開一場重要的會議,得知賀子珍人在江西,便由陶鑄的妻子,也是賀子珍的閨蜜好友曾誌牽線,兩人得以廬山上的招待所內相見。
1959年7月9日夜,毛主席與賀子珍在美廬別墅會見
此時的賀子珍已經年過半百,與毛主席分開時的滿頭黑發,已白了一半,整個人越發顯得憔悴。
而毛主席也已66歲,幾十年的革命生涯與新中國成立後的日夜操勞,讓他高大的身軀也顯得有些佝僂。
兩個時隔22年再見,一時無言,賀子珍頓時控制不住地抽泣起來。
毛主席一邊遞上毛巾,一邊忍不住也掉下了眼淚。
他們沒有回憶過往的事,因為不敢回憶,也不知該從哪兒開始回憶。
“嬌嬌有合適的對象了,你知道嗎?”
毛主席找了一個關於女兒李敏的話題,才讓賀子珍的情緒稍稍穩定下來。
李敏、毛主席、孔令華
此時的李敏已經與孔令華確定了戀愛關系,並將此事告知了父親毛主席與母親賀子珍。
所以,賀子珍也是知道的。
“她與我說過,我沒反對。”
賀子珍回道。
“嬌嬌的那個對象,我倒是知道的,聽嬌嬌說人品也不錯,還是大學裏的高材生,他的父親是孔從洲,西北軍出來的,現在炮兵部隊當副司令員,也算知根知底。”
毛主席說起女兒的事,微微露出了笑容。
賀子珍聽他這麼說,神色也愉悅了許多:“這麼說來,你也同意了。”
“年輕人,自由戀愛嘛,我們做父母的要支持,不能搞封建那套。”
毛主席點了根煙,聊起女兒李敏的事,終於讓兩人找到了共同的話題,也讓氛圍頓時活躍起來。
很快時間過去了近兩個小時,由於毛主席還有一場會議要開,兩人便結束的這次見面與談話。
這也成了賀子珍與毛主席所見的最後一面。
這次見面後不久,賀子珍因為身體的原因,便去了上海看病,自此後,一直到她去世為止,都一直待在上海。
賀子珍晚年的時候,女兒李敏及外孫孔繼寧與外孫女孔東梅,成了她心理與情感最大的慰藉,李敏也經常帶著孩子往返於北京與上海之間,讓母親不至於一個人太過孤獨。
上世紀70年代,賀子珍(中)、李敏、孔東梅三代人
1984年,在李敏夫婦與外孫、外孫女的照顧下,走完了偉大而坎坷的人生。
賀子珍雖然與毛主席只有10年的夫妻關系,但這段感情與婚姻卻是她一生的回憶。
這是一對革命者的婚姻,有著血與火的洗禮,每一天都面臨著生死離別,在她的內心中沈澱著對毛主席安全的擔心、孩子夭折與遺失的痛苦。
她作為革命者、妻子與母親的三重身份,讓她承受了太多太多。
在心理、情感、身體都曾遭受無數的苦難與傷害之後,她依舊表現出無比的堅強,正如剛參加革命時的那樣。
當賀子珍去世的消息經則上海市委報告到中央之後,鄧小平同誌除了深表悲痛之外,果斷地做出了決定:追悼會按毛主席妻子的身份去辦,骨灰直接送到八寶山的一室。
在賀子珍的追悼會上,中央的主要領導以及許多老革命,都紛紛送上花圈;而直系親屬李敏則帶著孩子們護送著母親的骨灰,來到北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
小平同誌之所以如此決定,就是要說明,對於賀子珍來說,她是毛主席的妻子,更是一個老革命、老紅軍,黨不會忘記她、人民不會忘記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