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友事件反轉!寧夏人吐槽:居民用水都緊缺,哪來水種樹!
最近,寧夏荒漠種樹一事鬧得沸沸揚揚。
簡單概括事件就是,一位名叫孫國友的男子,跪地哭求,稱自己種樹固沙的水源,被煤礦公司截走了。
現在希望有關部門能出面,讓自己有水種樹。2014年,孫國友還因治沙有功,登上電視臺。
此事一出,網絡上的輿論一邊倒的支持孫國友,因為他種樹治沙,是公益行為。而煤礦破壞生態,汙染水源。
兩相比較,自然是孫國友的種樹事業更為合理。但隨著輿論越鬧越大,網上出現了質疑的聲音。
第一種聲音:孫國友種樹賺錢,並不是公益行為
一些生物學、地理學專家站出來發聲:孫國友種植的是絲棉木、國槐等,並不適合荒漠種植。因為絲棉木種植的前幾年需要大量水,而真正的荒漠是缺水,不可能用這類樹木防沙固沙。
舉個例子,2019年,寧夏靈武人王有德獲得“人民楷模”國家榮譽,他從1976年開始,就帶領著治沙工人一點點鋪路,紮方草格、種樹。
後來,王有德發現傳統的林木並不能有效防沙固沙,於是他鉆研出了“五位一體”的治沙方法。通過種植灌木林、防護林、經濟果樹林等,不僅能有效防沙治沙,還有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防護林的樹木一般為胡楊、花棒、沙拐棗等)
所以,有人質疑孫國友種樹是為了賺錢,其實也無可厚非,畢竟防沙固沙也要成本。如果既能保護環境,又能賺錢,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但問題在於:孫國友一家種樹,真的是完全不考慮經濟利益的公益行為嗎?
在荒漠種樹,分為兩種林,一種是商品林,樹木可以出售;另一種是公益林,樹木用於水土涵養,不得出售。孫國友妻子給出的答案是:我們種植的是絲棉木、國槐,這些都沒有經濟價值。
孫國友家的樹林究竟屬於哪一種,相關部門沒有給出答案。
但我們以絲棉木為例,可以上網查詢得知:絲棉木耐幹旱,生長周期中等偏慢,絲棉木可用於觀賞,也可以入藥。根據絲棉木大小,單棵價值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
陜西省林業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表示:絲木棉和國槐更適合養在苗圃,一般會進行售賣,做城市綠化,道路綠化等。
如果絲棉木確實能帶去經濟價值,孫國友一家為何隱瞞呢?種樹賺錢,並不丟人,大家也會理解的。
打著“公益”的名號,顯然更能獲得大眾的同情和認可,並不是說孫國友錯了,但有所隱瞞的話,看客也需要保持警惕,不要被利用了。
第二種聲音:孫國友治沙,真的有效果嗎?
寧夏的土地類型分為:沙漠、荒漠、戈壁灘。而孫國友家所在的馬家灘正屬於:戈壁灘。
戈壁灘由巨礫和基巖組成,說通俗一點就是“石頭多”,地表會有沙漠玫瑰、千歲蘭、紅柳等植物。比沙漠的地質條件,相對好一點。
另外在馬家灘一公裏處,就是巨大的水庫,孫國友一家也表示:會從一公裏外運水,來對樹木進行澆灌。
孫國友真的是在種樹治沙嗎?那麼努力了二十余年,效果如何?網友找到了寧夏的衛星圖,進行對比。
首先治沙功臣王有德帶領團隊,精心治沙四十余年的結果:成片的綠植,顏色深的地方是茂密的植被,還有綠色的湖泊。
其次就是孫國友一家所在的,馬家灘風景地貌,有一點樹,但是不多,大部分地方都是光禿禿的。
孫國友一家種樹,或許確實起到了一定的防沙固沙作用,但是否真如他們一家所說的那般嘔心瀝血、不圖回報,大眾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種聲音:村民吐槽孫國友不是植樹,是在倒垃圾
媒體去到寧夏當地,采訪了村民,村民表示:孫國友2003年以一塊錢一畝的價格,承包了寧夏馬家灘一萬平米的荒漠,時間為50年。
村民對此是毫不知情的,2014年雙方還鬧到媒體,寧夏當地還報道了此事。村民還說:這麼低的價格,自己想承包都沒門路,不知道孫國友怎麼做到的。
雙方的利益點在於:村裏將土地幾乎以無償的方式租給孫國友,孫國友可以種樹賺錢,而種樹可以固沙,改善環境。但要求是,孫國友不能破壞原有植被。
孫國友的利益點在於:低價拿土地種樹賺錢,順便防沙固沙,一舉兩地。
但20年過去,村民埋怨孫國友只是種樹賺錢,並沒有真正做到防沙固沙。
當地的沙棘、檸條,都是村民們小時候種下的,現在卻被孫國友當成“勞動果實”,在媒體面前大肆宣揚。
不止於此,原本的檸條、沙棘,甚至被孫國友的公司挖掉,用來掩埋一些垃圾,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因此村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才會如此憤怒。
靈武市自然資源局表示:孫國友租下一萬畝地,實際植被覆蓋面積是一千畝左右。也就是種了二十年,植被覆蓋率只有十分之一。
那我們可以對比一下。2014年,馬家灘煤礦公司因汙染問題,被孫國友告上法院,孫國友獲賠700多萬,當時央視就報道了此事。
2015年,通過衛星圖我們可以看到,馬家灘的水域都是黑色的,確實被嚴重汙染。
事發後,國家對該煤礦公司進行大力整治,要求他們一定要對廢水進行凈化處理。到了2019年,馬家灘的水域情況得到極大改善,從黑色變成了淡灰色。
今年3月16號寧夏日報記者去到馬家灘(孫國友當時還沒有跪地求水),報道了占地1600公頃的南湖濕地,濕地聚集了大量候鳥,水域清澈,生態環境極佳。
而這1600公頃的濕地正是由發電廠、煤礦廠廢水經過凈化處理後形成。
只要按國家標準進行汙染治理,現在的煤礦廠、發電廠,早就不像以前那般嚴重破壞環境了。事物在發展變化的,我們也要用動態的思維進行思考。
孫國友和煤礦公司,是屬於他們商人之間的利益衝突,交給法律解決就行。孫國友一家利用網絡輿論,來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這種手段也很常見。
但孫國友真的是“英雄”嗎?照這樣說的話,是不是創造出萬畝濕地的煤礦公司,也能稱為英雄?
第四種聲音:寧夏人表示“水資源緊缺,居民用水都不夠,哪有大量的水來種樹?”
由於種植絲棉木、國槐需要大量水,引起了寧夏人的討論。其實寧夏人大多都支持,並理解孫國友這樣的治沙人的,至少他們在行動。
但有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是:寧夏確實用水短缺,居民都用不上水了,城市裏的樹木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澆水。
如果人民都用不上水了,還要種植如此消耗水資源的樹木嗎?事情是不是也分輕重緩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