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博主:小乖小乖 11-04 203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鄭國雖然是西周末期才被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但在東周初期,也就是春秋前期,鄭國卻成為周朝境內第一個強勢起來並稱霸於諸侯的國家。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鄭國第三任君主鄭莊公憑借強大實力變得驕橫無禮,幾乎快到了無視周天子的地步,以至於後來發生了“周鄭交質”事件,竟然逼迫周平王將次子公子姬狐送去鄭國為人質,以求得到鄭莊公的信任。鄭莊公的無禮態度也讓周桓王繼位後開始對其實行強硬政策,為此親率諸侯聯軍討伐鄭國,爆發了“繻葛之戰”。

  不過以東周為主的諸侯聯軍卻被鄭莊公派兵大敗於繻葛,鄭國將軍祝聃還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雖然沒有危及生命,但卻使周天子威信掃地。要不是鄭莊公下令停止追擊,恐怕周桓王將會被活捉,成為鄭國俘虜,通過此戰也足以看出鄭國實力之強,儼然成為春秋初年的第一大國,而鄭莊公也有了“小霸”之稱。

  但是自鄭莊公去世之後,鄭國就開始不斷衰落,最終於公元前375年被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所滅。那麼鄭國既然在春秋初期就稱“小霸”於諸侯,為何後來卻逐漸衰落,走上了下坡路?又為何會被新興起來的韓國滅亡呢?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鄭國始封君鄭桓公是西周第十任周天子周厲王的小兒子,也就是周宣王同父異母的弟弟。周宣王繼位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時封其弟王子友於鄭地(今陜西華縣東),建立鄭國,都城為封地內的鄭邑(今陜西渭南市華州區)。

  《史記》記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於鄭。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愛之。幽王以為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說,河雒之間,人便思之。為司徒一歲,幽王以襃後故,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

  二十四年後周宣王去世,其子周幽王繼位。周幽王聽聞小叔叔鄭桓公頗有政績,深受鄭國百姓愛戴,於是在繼位八年時任命其擔任周朝司徒一職,掌管土地,教化百姓,以輔佐周王安擾邦國。之後鄭桓公團結、安撫宗周百姓,在擔任司徒不到一年時間,就贏得當地百姓的歡心和愛戴。

  但由於周幽王寵信愛妃褒姒,整日沈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佞乖巧,善於奉承的虢石父為卿士,執掌宗周政事,為此出現了很多弊病,不僅引起了宗周百姓的強烈不滿,有的諸侯還背叛了王室。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鄭桓公見侄子周幽王一意孤行,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如此下去,周王室遲早會起再起禍患,為了鄭國百姓著想,鄭桓公就想盡快尋求退路。後來在周室太史伯的建議下,鄭桓公將封地百姓遷到了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地區安居,因為這裏四周沒有大國,只有虢、鄶兩個小國,很適合鄭國今後的發展。

  《史記》記載:“桓公問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對曰:“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於是卒言王,東徙其民雒東,而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

  虢國和鄶國君主因鄭桓公是周王室司徒,位高權重,又是周天子的叔父,並且又獻上了豐厚的禮物,於是兩國君主各自拿出五座城池獻給了鄭桓公。為此鄭地百姓有了安身之地,而鄭國也有了立國基礎。

  《史記》記載:“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並殺桓公。鄭人共立其子掘突,是為武公。”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不久後,周王室果然如鄭桓公預料那般發生了禍患。周幽王因廢黜了王後申後和太子,改立褒姒為後,其子為太子,導致原王後之父申侯大怒,於是聯合諸侯,並借犬戎之兵攻打周都鎬京,最終周幽王被犬戎殺死於驪山腳下,西周滅亡。

  在這次禍亂中,鄭桓公也被犬戎殺害。鄭國百姓便共同擁立鄭桓公之子公子掘突為國君,也就是鄭武公。鄭武公借周朝卿士便利,極力擴張

  周幽王死後,申侯、魯侯等諸侯擁立原太子姬宜臼為周太子,是為周平王。由於周都鎬京經過戰亂變得殘破不堪,以及躲避犬戎的侵擾,周平王便將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鄭武公因護送東遷有功,被周平王任命為司徒,與晉文侯一同輔佐周王室,自此開啟了東周歷史。

  鄭武公便借著周王室卿士身份的便利條件,開始乘機擴張,為鄭國謀取私利。在公元前767年攻滅了與鄭國相鄰的東虢國和鄶國,也就是當年獻給鄭桓公十座城池的那兩個國家。接著又吞並了周邊的鄢(古鄢國)、蔽(公元前765年)、補、丹、依、弢、歷、莘八個附庸小國,將勢力推至河南洛陽附近。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不過鄭武公如此明目張膽的開疆拓土,也引起了周平王的猜疑,為此就想收回之前賞賜給鄭國的封地(虎牢以東土地),於是鄭武公鳩占鵲巢,將國都遷到鄶國故都,以“鄭”為號新建城邑,即“新鄭”,奠定了鄭國之後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此時鄭國已經先後吞並十余國,基本實現了雄圖大略,逐漸強盛起來。鄭武公的極力擴張也為其子鄭莊公奠定了春秋小霸基礎。鄭莊公充分利用周王室大臣身份,為鄭國謀取私利

  鄭莊公繼位後,繼其父被周平王任命擔任周朝卿士。鄭莊公便充分利用身份條件,以及手中掌握的權力,假借周天子的名義去討伐那些對鄭國發展構成威脅或障礙的國家,比如宋國和衛國,清除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在經濟上,鄭莊公實行“重農興商”政策。由於鄭國地處南北東西的交往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鄭莊公便利用地理優勢發展生產,為商人提供寬松政策,積極發展商品經濟,因此鄭國的商業經濟十分活躍,為此便可以不斷增加國家的經濟實力,從而增強鄭國的綜合實力。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史記》記載:“莊公二十九年,與魯易祊、許田。三十八年,北戎伐齊,齊使求救,鄭遣太子忽將兵救齊。”

  在外交上,鄭莊公采取“遠交近攻,借強制弱”的政策,與距離鄭國較遠,且實力強大的齊國和魯國互為盟友,以此為鄭國發展提供有利的國際環境,具體措施如:與魯國交換許田,派兵救援齊國等。再以此制衡宋國、衛國、陳國和蔡國組成的勢力集團,從而為鄭國抗擊鄰國入侵和向四周發展解除了後顧之憂。

  之後鄭莊公假借周天子的名義,聯合齊國和魯國打敗宋國,重立宋莊公為君主,此事在諸侯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許多諸侯將鄭莊公看作是諸侯國的首領,而周王在諸侯眼中變得更加沒有地位,僅僅是大家共同的天子而已。

  在鄭莊公的治理下,鄭國的實力不斷增強。由於實力雄厚,鄭莊公對待周王室的態度也變得驕橫無禮。不過這也讓周平王開始產生戒心,為此周平王就想撤掉鄭莊公周朝卿士的職務,不想再讓其操縱朝政,並暗中將一半朝政分托給虢公,從而分享鄭莊公手中的權力。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鄭莊公得知此事後便立即趕到周都洛邑“質問”周平王,即便周平王極力否認,再三賠禮,鄭莊公還是不滿意,為此發生了“周鄭交質”事件。周平王為了證明自己,於是讓王子姬狐前往鄭國做人質,由於此舉太過於有損東周顏面,便對外聲稱是去鄭國學習,並讓鄭莊公的兒子也來洛邑作人質。

  從周鄭交質這一事件可以看出,鄭國已然成為春秋初年的大國,而衰微的周王室不得不看鄭國等大諸侯國的臉色行事,竟然被逼迫到用交換人質的方式來換取諸侯的“信任”。這一事件也標誌著周王權威開始逐漸崩潰,也是“禮崩樂壞”的第一個標誌性事件。

  而鄭國在周鄭交質後,國力一度到達了巔峰。不過周、鄭都已經到了交換人質的地步,又如何能緩解雙方之間的矛盾呢?此舉也為後來周、鄭交惡埋下了禍根。

  《史記》記載:“莊公二十四年,鄭侵周地,取禾。”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同年鄭國侵占宗周的田地,並派兵割了田裏的莊稼,周、鄭關系進一步惡化。周平王也於這一年去世,由於太子泄父很早就死了,而次子姬狐也因哀傷過度,從鄭國回朝不久後便病死,為此便立原太子泄父之子王子林為王,這便是周桓王。

  周桓王即位後,開始對鄭莊公采取強硬政策,任命虢公林父為右卿士,以削弱鄭莊公對王室的控制。又因為對鄭國搶掠莊稼一事非常生氣,周桓王在鄭莊公第一次朝拜時就沒有按照禮儀接待,之後又免去了其左卿士的職務,不讓他參與朝政,鄭莊公也從此不再朝拜周桓王。

  《史記》記載:“莊公二十七年,始朝周桓王。桓王怒其取禾,弗禮也。三十七年,莊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陳、蔡、虢、衛伐鄭。莊公與祭仲、高渠彌發兵自救,王師大敗。祝聸射中王臂。”

  同年秋天,周桓王為維護王室尊嚴,便親自率領王師,以及征調陳、蔡、虢、衛等國軍隊共同討伐鄭國,鄭莊公則率軍在繻葛迎戰聯軍,為此爆發了“繻葛之戰”。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鄭軍首先發起了進攻,攻擊左翼的陳軍,結果陳軍一觸即潰,隨即逃離了戰場。隨著聯軍左翼解體,鄭軍乘勝展開進攻,又擊潰聯軍右翼部隊,為此聯軍陣勢大亂,最後不僅大敗於鄭軍,就連周桓王本人也被鄭軍將領祝聃一箭射中了肩膀,而鄭莊公擔心因弒君之罪得於諸侯列國,從而遭到圍攻,便放棄追擊,放走了周桓王。

  此戰使周天子的威信降到了極點,周桓王也不得不承認鄭國的強大,以及自己的無可奈何。從此,周天子失去對諸侯國的控制,只有周天子擁有制作禮樂的權力,以及發令征伐的傳統從此消失,大國開始了爭霸較量。而鄭國憑借強大的實力成為春秋初年的第一大國,鄭莊公也稱“小霸”於諸侯,還是“春秋三小霸”之首。

  不過自鄭莊公去世後,鄭國就開始逐漸衰落,以至於後來勢力大衰,最終被新興的韓國所滅。

  鄭國之所以逐漸衰落是因為在鄭莊公死後發生了長期的內亂,為此不僅消耗了國力,也使鄭國錯過了最佳發展時機。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鄭莊公在位時,齊、晉、楚、秦這些後來發展起來的大國還處於相對沈寂的階段,因此各諸侯國之間的實力相差並不大。如果鄭國沒有出現內亂,繼任之君能團結一致,繼續發展增強國力,那麼鄭國還是可以維持小霸基礎,甚至有望成為真正的中原霸主。鄭國數十年內亂,君位數次易主

  公元前701年五月鄭莊公去世,他的四個兒子展開了爭位鬥爭。先是太子公子忽被上卿祭足擁立為國君,即鄭昭公,但即位不到半年,就被迫出逃。

  《史記》記載:“鄭莊公卒。初,祭仲甚有寵於莊公,莊公使為卿;公使娶鄧女,生太子忽,故祭仲立之,是為昭公。宋莊公聞祭仲之立忽,乃使人誘召祭仲而執之,曰:“不立突,將死。”亦執突以求賂焉。祭仲許宋,與宋盟。以突歸,立之。昭公忽聞祭仲以宋要立其弟突,九月丁亥,忽出奔衛。突立,是為厲公。”

  原因是宋莊公得知祭仲擁立鄭昭公後,就派人引誘抓捕了祭仲,同時抓住鄭莊公次子公子突,並脅迫祭仲立公子突為國君。祭仲與宋莊工訂立盟約後帶著公子突返回鄭國,而公子突的哥哥鄭昭公得知祭仲要立弟弟為國君,便逃到了衛國。之後公子突即位,是為鄭厲公。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史記》記載:“厲公四年,祭仲專國政。厲公患之,無柰祭仲何,出居邊邑櫟。祭仲迎昭公忽,復入鄭,即位。昭公即位,懼其殺己,渠彌與昭公出獵,射殺昭公於野。祭仲與渠彌不敢入厲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為君。”

  鄭厲公即位四年後,對獨攬國政大權的祭仲很是擔憂,害怕其會對自己的君位不利,為此就想殺了祭仲,但未能成功,被迫出逃。於是祭仲迎會鄭昭公,重新立為國君。由於得到了諸侯幫助,鄭昭公也不敢攻打鄭厲公。

  然而鄭昭公即位兩年不到就被大臣高渠射殺。原因是鄭昭公在做太子時就不喜歡高渠,但鄭莊公還是任用了高渠,而高渠擔心鄭昭公繼位後會殺害自己,便在外出打獵時,直接射殺了鄭昭公。而祭仲又不敢迎回鄭厲公,於是立鄭莊公又一子公子亹為國君,由於沒有謚號,史稱鄭子亹。

  《史記》記載:“齊襄公會諸侯於首止,鄭子亹往會,子亹自齊襄公為公子之時,嘗會鬥,相仇,亹至,不謝齊侯,齊侯怒,遂伏甲而殺子亹。祭仲謀,召子亹弟公子嬰於陳而立之,是為鄭子。”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結果公子亹在位不到一年,就在前往衛國首止參加諸侯盟會時被齊襄公殺害。原因是早年兩人發生過爭鬥,為此結仇,公子亹來到首止與齊襄公碰面後也沒有道歉,秦襄公發怒,直接就命武士將其殺死。這下鄭國又有沒有國君了,祭仲便從陳國迎回鄭莊公少子公子嬰繼位,史稱鄭子嬰。

  在短短不到七年時間,鄭國就換了五次國君,其中有兩位國君慘死,鄭昭公兩度即位(鄭國第四及六任君主)。鄭子嬰在位十二年後,先後五次擁立鄭國君主的“春秋第一權臣”祭仲去世(公元前682年)。

  《史記》記載:“厲公突在櫟者使人誘劫鄭大夫甫假,要以求入。假殺鄭子及其二子而迎厲公突,突自櫟復入即位。厲公突後元年,齊桓公始霸。”

  兩年後,流亡在外的鄭厲公帶兵入侵國都,俘虜了大夫甫假,並脅迫其幫助自己回國復位,之後甫假殺了鄭子嬰和其兩個兒子,迎接鄭厲公回國,流亡在外17年的鄭厲公再度復位(鄭國第五及第就任君主)。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鄭國經過六次君位爭奪後,國勢大不如前,也錯發了發展良機。而周邊諸侯則紛紛而起,鄭厲公復位後的第一年,齊桓公就開始稱霸,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中原霸主。鄭國夾於大國之間,難以發展

  鄭國之前憑借天然的地理優勢,商業經濟很發達,但在春秋亂世之中,鄭國的地理優勢也變為劣勢,成為大國爭鬥的戰場。

  由於鄭國地處中原,被各國包圍,西有秦國,北鄰晉國,東有齊國,南邊又有楚國,是少有的險要之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為此鄭國成為四戰之地,無論是楚國北上,還是晉國南下,常把鄭國作為戰場。錯過了發展良機的鄭國失去翻身之機,面對周邊大國的威脅,鄭國又不得已時而親楚,時而親晉。

  鄭厲公之子鄭文公,以及後來的繼位的鄭穆公、鄭靈公、鄭襄公等君主都搖擺依附於晉、楚兩個大國之間。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七穆輪流執政,鄭國勢力大衰

  自鄭襄公開始,鄭國七穆輪流把持鄭國軍政大權,鄭國君主的君權大為削弱。“七穆”是類似於“晉國六卿”的鄭國駟氏、罕氏、國氏、良氏、印氏、遊氏、豐氏七家執政卿大夫家族的合稱,他們都是鄭穆公的後代,因此稱為“七穆”。

  《史記》記載:“襄公立,將盡去穆氏。穆氏者,殺靈公、子公之族家也。去疾曰:“必去穆氏,我將去之。”乃止。皆以為大夫。”

  鄭穆公原本有十三個兒子,其中公子夷和公子堅為鄭靈公和鄭襄公,公子孔死於內亂,因子空牽連而出逃鄭國的有兩子,還有一子的後代不為卿,剩下的子罕、子駟、子豐、子遊、子印、子國、子良都被鄭襄公任命為大夫,他們的後代在政治鬥爭中,逐漸控制了國政。

  此後七穆家族世代把持鄭國朝政,交替輪流執政,形成了七大卿族。而七穆為了能長期壟斷鄭國執政權柄,削弱其他強族,為此爆發了激烈的鬥爭,比如:西宮之難、純門之師、伯有之亂、子晳之亂等,在這些內亂之下,鄭國國勢不斷削弱,再加上外部諸侯爭霸因素,最終勢不可為。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史記》記載:“繻公十五年,韓景侯伐鄭,取雍丘。十六年,鄭伐韓,敗韓兵於負黍。二十年,韓、趙、魏列為諸侯。二十三年,鄭圍韓之陽翟。鄭君乙十一年,韓伐鄭,取陽城。二十一年,韓哀侯滅鄭,並其國。”

  不斷衰落的鄭國一直堅持到了戰國初期,而最大的敵人也變成了“三家分晉”後新興起來的韓國,然而鄭國依然內亂內鬥不止。在鄭繻公在位時期,韓國開始討伐鄭國,之後兩國互相攻伐,而鄭繻公被七穆中的駟氏殺害。鄭康公繼位十一年,韓國攻伐鄭國,十年後,鄭國最終被韓哀侯攻滅吞並。

  鄭國從鄭桓公立國到鄭武公借周朝卿士之便極力擴張,使鄭國逐漸強盛,再到鄭莊公進一步增強鄭國實力,最終稱小霸於諸侯,僅僅只用了三代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而鄭國開始不斷衰落更加快速,雖然經歷四位國君,六次易主,但卻只用了21年,國勢便大不如從前。

  正是這二十多年的內亂,導致鄭國錯過了發展良機,等鄭厲公再度繼位時,鄭國周邊的大國已經興起,齊桓公稱霸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中原霸主。晉國、秦國、楚國也都紛紛興起,而地處四戰之地的鄭國成為晉、楚兩大強國爭霸的主戰場,鄭國開始“朝楚暮晉”。鄭國本是春秋小霸,為何後來卻不斷衰落?一文了解鄭國興起與滅亡

  然而七穆自鄭襄公開始又把持了鄭國朝政大權,鄭國君主勢力大衰。鄭國開始陷入長期的內亂內鬥之中,國勢越發衰落,再無崛起翻身的機會,雖然茍延殘喘到了戰國初期,但不久後最終被新興的韓國所滅。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註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分享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