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小中華”緬北,為何一千年來總想加入中國?

博主:EmotionalEmotional 11-07 112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註”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當宋徽宗冊封其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的消息傳到段正嚴耳中時,這位年輕的國王無比激動

  這一年是1117年,也是大理國建立後的整整第180個年頭,180年以來,這個統治著雲南、緬北與黔西的地方政權,連續十二次上書宋朝皇帝,希望能得到中原王朝的正式承認

  此時,段家近兩百年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不過對於緬北而言,這一天,只是他不斷向中國靠攏的路上的,一個起點

  今日的緬甸是面積近68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大國,不過同印度類似,緬甸地區在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間內,並非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南亞小中華”緬北,為何一千年來總想加入中國?

  南詔國遺跡

  在“散裝”緬甸當中,緬甸北部與東部的大片領土,又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地理上來講,緬北地區的撣邦高原是雲貴高原的延伸部分,這一因素決定了在原始社會時期,能在雲貴高原活躍的人群,自然也能成為緬北的主人

  在緬北歷史上,第一個建立的成熟政權,就是受到唐朝冊封的南詔國

  公元八世紀,隨著中原文化經成都傳入雲貴高原,生活在這裏的“蠻族”逐漸開始向封建王朝轉化

  隨著漢化程度最深的皮羅閣統一六詔,一個控制著雲南、貴州西部以及緬北等地的政權被建立了起來

  這個政權,便是作為唐朝藩屬而存在的南詔國,南詔國雖然並非由漢族統治,但是漢化程度極深

  其官員制度與語言文化都自中原而來,同時也長期臣服於統一的唐王朝之下

  在中原王朝的保護之下,南詔國穩定地統治著包括緬北在內的,幾乎整片雲貴高原,而隨著中原王朝的更替,南詔國也經歷了一段歷史更替“南亞小中華”緬北,為何一千年來總想加入中國?

  大理國地圖

  公元937年是唐朝滅亡後的第31個年頭,在唐朝滅亡後,割據西南的唐朝節度使以及南詔內部的大臣,煽動南詔內部勢力

  南詔國進入了一段朝代更替頻繁的時代,最終,隨著南詔武將世家後代段思平的崛起

  南詔國的動亂最終被平定,段思平在獲得南詔政權後,將國名改為大理國,其統治區域仍同過去類似,緬北此時,也同樣屬於廣義上的中國的範圍

  大理國的統治穩定而長久,此時,西方的宋朝因長期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無力將影響力完全擴展到西南地區

  不過漢化程度極深的段氏政權,一方面盡力保持著自身的獨立地位,而另一方面也尊崇宋朝為漢人正朔

  大理國在建立之後,段氏一直尋求宋朝的承認,起初,飽受異族煩擾的宋朝對這個西南邊境的少數民族政權十分警惕

  宋朝皇帝一直擔心同大理國建立外交關系之後,段氏會像遼與西夏那樣,趁宋朝放松警惕,在西南邊境挑起戰事“南亞小中華”緬北,為何一千年來總想加入中國?

  冊封大理的宋徽宗

  然而作為漢化程度最深的少數民族政權,段氏自始至終沒有入侵中國的想法,反而一心希望獲得中國皇帝的承認

  在大理國的多次請求之後,宋徽宗終於被其誠心感動,1117年,他冊封段正嚴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大理國自此終於加入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朝貢體系

  這次冊封對於段正嚴而言是夢想成真,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對於大理國與緬北而言,此時的他們,正站在命運的岔路上

  宋朝並不是一個強盛的王朝,冊封段正嚴後沒多久,北宋就在靖康之難中一命嗚呼

  不過南宋雖然只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然而一心向往漢文化的大理國,從未想過背叛宋朝

  但是這種忠誠最終給大理國帶來了災難,在南宋與蒙古人的戰爭中,出於報復心理,元世祖忽必烈於1253年率大軍征討大理國

  並在戰爭勝利後將大理國故土改置為雲南行中書省,由元朝中央直接管轄,自此,緬北正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由中國皇帝直接統治“南亞小中華”緬北,為何一千年來總想加入中國?

  忽必烈

  元朝滅亡之後,明朝完整地繼承了元朝在西南地區的領土,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原被認為不適於人類生存的緬甸南部,也逐漸出現了強大的王朝

  明朝末年,緬甸南部的東籲王朝基本統一了緬甸全境,為了繼續擴張領土,時任緬王莽應龍開始出兵進攻明朝西南邊境

  對於明朝而言,過去能穩定統治西南邊境的基礎,就是此地不存在強勢的統一王國

  而如今東籲王朝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對於明朝而言,奔赴千裏之外,同這樣一個政權作戰來爭奪一些不毛之地,是一件很不劃算的事情

  於是明朝皇帝在權衡之後,決定放棄雲南邊境的一些土地,並以此為緩衝區,而這些被放棄的大理國故土,便是今天的緬北地區

  在明朝退讓之後,緬甸懾於中國的國力,也沒有繼續展開對雲南的入侵,來自緬甸南部的緬王很清楚一件事“南亞小中華”緬北,為何一千年來總想加入中國?

  緬甸王朝

  這些明朝故地生活的居民,有著深厚的漢文化背景,如果想保持緬甸對這些地方的影響力,那麼就一定要尊重天朝的權威

  緬甸國王對明朝的尊崇一直延續到了明朝滅亡,1661年,南明末代皇帝逃到了緬甸境內尋求幫助,東籲王朝的國王莽達冒著內部叛亂的風險,在清兵的威脅下力保永歷皇帝

  然而莽達雖然擊退了清軍的進攻,卻遭到其弟弟的毒手,新任緬王將永歷皇帝交給了當時鎮守雲南的吳三桂

  而包庇明朝皇帝一事雖然令清廷不悅,但是也並沒有對清緬關系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不過明朝皇帝逃往緬甸境內,為日後的一些故事埋下了伏筆,緬北在歷史上就是中國舊地

  雖然如今歸屬緬甸統治,但是因地理上的聯系以及文化上的認同,此地對於來自中原的勢力有著清晰的認知與強大的認同

  因此一旦中國出現變故,那麼舊勢力經由雲南進入緬甸的事情,便有可能再次發生

  實際上在明清兩代,中國對西南地區的統治都極為有限

  明清無法對西南地區實行有效統治的根本原因,在於此地距離中國核心區域較遠,且地形復雜,人口分散“南亞小中華”緬北,為何一千年來總想加入中國?

  緬甸王朝

  不過這一困難同樣限制了緬甸王朝對於緬北的統治,從地形上來講,緬北在中國方向看是雲貴高原的延伸

  可是對於以伊洛瓦底江流域為核心的緬甸南部政權看來,緬甸東北部的撣邦高原,就像是一座居高臨下的墻壁,將緬甸與中國分隔開來

  在中國與緬甸邊境的重重大山中,數千年來都生活著數不清的部落居民,從地理上講他們貼近緬甸,然而從文化上講,他們又認同中國

  當中國強盛時,他們更希望以天朝子民的身份加入中國;在緬甸強勢期,他們則會因無人支持,而變為緬甸的屬民

  即使進入近代,英國人通過多次英緬戰爭徹底吞並了整個緬甸,中緬邊境居民這種若即若離的狀態,英國人也感到無能為力

  而在英國人的統治下,緬北民族等待的不僅有緬甸有朝一日再獲獨立,還有來自中國的勢力,能在未來的某一天重回緬北

  然而命運給緬北人開了一個玩笑,當漫長的英屬時代結束之後,上述兩件事情,居然同時降臨到緬北民族頭上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國近百年的殖民統治,重新成立緬甸聯邦共和國“南亞小中華”緬北,為何一千年來總想加入中國?

  緬甸風光

  而就在同一時期,在解放戰爭中節節敗退的國民黨軍隊的一部分,借由雲南敗退入緬甸

  進入緬北的國民黨殘軍雖然如同落水狗一般,但是對於緬北撣邦與克欽等地的居民而言,就是等待了數百年的天兵天將

  在緬北居民的支持下,國民黨殘軍很快在緬北站穩了腳步,他們不僅以少勝多,多次擊退緬甸政府軍的圍剿,還希望以緬北為基地,繼續他們“反攻大陸”的夢想

  而在另一邊,萬般無奈的緬甸政府不得不求助於美國,希望他們出面調解,讓敗退臺灣的國民黨當局能“收了神通”,把割據緬北的殘軍都收回去

  為了照顧美國的面子,蔣介石思慮再三之後,撤回了絕大部分敗退緬北的國民黨殘軍,然而國民黨部隊在緬北的活躍,卻激活了此地多個民族近千年來對於中國的天然親近

  殘軍的離開並沒有為緬甸政府帶來統一,國民黨在緬北的十幾年裏,為了將此地建設為“反共復國”的基地

  他們興建軍事學校,並武裝了當地對漢文化頗有認同的土著居民,這批被國民黨教育出來的人中,就包括金三角一代傳奇毒梟坤沙、以及現如今緬甸內戰主角彭德仁的父親彭家聲“南亞小中華”緬北,為何一千年來總想加入中國?

  毒梟坤沙

  這些人物在國民黨殘軍離去之後,順利地接手了殘軍遺留下來的政治與軍事遺產,雖然其戰鬥力不及國民黨軍隊

  但是在依然處在前現代化的緬甸政府軍面前,依然是難以戰勝的存在

  不過緬北獨立勢力畢竟不是受國際廣泛承認的政權,因此如果缺乏後臺支持,那麼被更加強大的緬甸政府消滅,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正因為如此,在國民黨離開之後,緬北分裂勢力在抵抗緬甸政府的同時,也開始積極尋求,新中國的幫助

  當我們來到緬北街頭,會發現此處的居民說漢語,寫漢字,就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都是來自中國的人民幣

  然而在“小中華”背後,近年來緬北地區針對中國人的“電信詐騙”勢力,也是愈發猖獗“南亞小中華”緬北,為何一千年來總想加入中國?

  果敢王彭家聲

  事實上針對中國人的有組織犯罪,並非是全部緬北武裝集團的本意,然而當事情發展到今天這種程度,國民黨殘軍在此地留下的爛攤子要負責,緬甸政府與緬北分裂勢力的博弈,也是導致如今現狀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