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有哪些?你知道幾位呢?
眾所周知,秦君傳至秦王政時,秦國才終於以強大武力向東兼並關東六雄強國,完成了統一進程,為此從諸侯之身發展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秦王朝。不過大一統帝業並非只是秦始皇一代之功,而是秦國數十位先君和一眾大臣,以及數以萬計秦人嘔心瀝血,付諸努力才得到的結果。
比如《過秦論》就曾記載:“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禦宇內,亡諸侯制六合,威振四海。”,大意是說:秦始皇是發展六世先君遺留下來的功業,才以強大武力盡亡諸侯,從而登臨帝位統治天下,威風震懾四海。不過這六世秦國君主只是秦朝建立前的就近幾位,在此之前,秦國歷史上還有不少傑出的君主。
雖然《過秦論》中記載了六位建立功業的秦國君主,不過並非都屬於傑出行列,比如順序排在第五位的秦孝文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祖父。畢竟秦孝文王繼位只有一年左右,而正式在位只有極為短暫的三天,為此較短的在位時間也無法建立太多的功業。
接下來我們便來聊聊秦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傑出君主,排名以即位先後時間,不以功績成就論名次。秦國始封君秦非子
非子本為商王帝辛寵臣惡來的五世孫,先祖更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帝(五帝之首黃帝之孫),奈何殷商王朝被自己所分封的西方之伯周部落趁國內空虛之際聯合諸侯而滅亡,非子的五世祖惡來也隨帝辛死於姬發之手,為此惡來後裔淪為西周王室的奴仆,到非子這一代則成為宗周馬夫。
好在非子極善養馬之道,只要經他養過的馬匹等牲畜,個個是膘肥體壯,皆為上等優良品質,而且非子除了飼養之外,還善於繁殖,為此使得宗周汧渭馬場的馬匹數量大幅增長,而周王室也因得到源源不斷的戰馬有了軍事保障和軍事震懾,在一定程度上加強的宗周的統治地位。
基於此點,周王室自然不想失去非子這位養馬大才,於是經過再三考慮,周孝王決定封給非子一塊土地,成為宗周的附庸國。為此非子受封秦地,建立秦國,成為秦國始封君,也為後來秦國正式成為諸侯奠定了最初基礎。正式升封諸侯秦襄公(立國第六位秦君,諸侯第一位秦君)
之後秦國除了繼續負責為周王室養馬之外,還要承擔其鎮守西北邊陲,抵禦西戎的責任,結果秦非子的曾孫秦仲在交戰中戰死於西戎戰場。秦仲之子秦莊公即位後才在周王室派兵援助下擊敗西戎,為此因功升為西陲大夫,不過這時秦國依然不是諸侯之身。
好在秦莊公之子秦襄公即位後,秦國迎來了一個契機:申國聯合犬戎攻打宗周,結果鎬京被攻破,周幽王在逃至驪山腳下時被犬戎兵追趕而至斬殺於此地。秦襄公聞訊便立馬率兵前往援救,加上之後又出兵護送周幽王原太子姬宜臼東遷都城洛邑,這才被諸侯擁立的周平王因功正式封為諸侯,並得合法得到周王室無力再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擴地岐山以西秦文公(立國第七位秦君)
不過秦國雖然獲得了大片土地,但是這時岐山以西土地上已經遍布戎狄,秦國想要立足於此地並沒有那麼容易,就連秦襄公也戰死於岐山戰場。其子秦文公即位後,歷經多年才終於擊敗岐山以西土地上遍布的戎狄,實際占有這片土地,使秦人得以有較好的環境定居,發展農業生產。為此為後來秦國發展壯大,秦穆公即位後稱霸西戎奠定了紮實基礎。稱霸西戎秦穆公(第十四位,之前秦靖公未即位早逝)
在秦襄公去世到秦穆公即位之前,第十位秦武公也建立不小的功績,在位期間先後吞並了綿諸、邶戎、冀戎等戎狄之族,使秦國勢力擴張至關中渭水流域一帶,而秦國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設置縣制來管理所得地區。
後經德公、宣公、成公三代,成公之弟任好即位成為秦君,也就是我們熟知稱霸西戎的秦穆公。由於當時中原霸主晉國為了長期稱霸中原,為此始終牢牢封鎖著函谷、崤山一帶天然險要,以阻止秦國東進中原參與爭霸,而秦穆公經歷崤山之戰慘敗後也認識到在晉國封鎖下難以向東發展,於是改變戰略,向西發展。
之後在晉國人由余的幫助輔佐下,秦穆公先後使西戎十余個部族臣服,向西開辟千余裏土地,最終稱霸西戎,為此也奠定了秦國作為春秋四大強國之列的基礎。不過自秦穆公死後,秦國開始進入長期衰落階段,直到秦獻公即位後進行改革才拉住了衰敗之勢。秦獻公(第二十九位,秦夷公未即位早逝)
時間來到春秋末期,秦國由於長達近兩百年的不斷衰落,已經從四大強國之列淪落為二流弱國。原因是在秦獻公回國奪回屬於自己的君位之前,期間歷代秦君大多能力平平,以至於後來被大臣專權,數度更易君主,別說向外擴張,內政都不穩定,而河西之地也被三晉盡數攻占。
早年流亡至魏國的秦獻公見證了魏國因變法改革而強大,於是回國即位後也開始著手改革,至於為何不是大規模進行變法,關鍵和當時秦國的內外處境有關,內政不穩定,而外部又有三晉虎視眈眈,沒有充足的時間給秦國進行全面變法,於是秦獻公退而求其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改革奴隸制,建立商市,編制戶籍,推廣縣制等等。
為此在秦獻公進行改革活動後,秦國拉住了衰落之勢,而這一系列改革也為其子秦孝公時期進行的全面變法奠定了基礎。並且秦獻公在軍事上開始反擊三晉,為了方便作戰,秦獻公還在雍城東,鹹陽(此時秦國尚未修築鹹陽城)東北處修築了軍事陪都櫟陽城,隨後與三晉交戰中取得了數次勝利,為此使秦人恢復了往昔的自信。奮六世之余烈中五世秦君
秦獻公去世後,其子秦孝公(第三十位)即位,也就是“奮六世之余烈”中所述的第一位,他為實現富國強兵,全力支持商鞅在國內的進行全面變法改革直接在父親秦獻公打下的基礎上使秦國由衰轉盛,國力與日俱增夯實秦國後來統一天下的基石。
之後除了在位時間太過短暫的秦孝文王(第三十四位)之外,所謂的“六世”還有秦惠文王(三十一位)、秦武王(三十二位)、秦昭襄王(三十三位)、秦莊襄王(三十五位),其中秦武王和秦莊襄王在位時間較短,所建功業相比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較為有限。
秦武王的主要功績就是攻取了軍事重鎮宜陽城,打開了秦國順暢東進中原的門戶;秦莊襄王則是攻滅東周公國,徹底滅亡周朝,以及攻取三晉數十城,初置三川、太原兩郡。
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所創功業不用多說,兩位秦君都為秦國開拓了大片疆土,前者在位時期,使秦國版圖擴至諸侯列國中最大,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基礎,後者同樣在軍事上建立了卓越功勛,晚年時期通過長平之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勝利基礎。
秦趙長平大決戰結束後,秦國完成統一只剩時間問題,而戰國也隨之進入了末期,在經過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的短暫在位後,秦國也迎來了一代雄主,便是秦王政,發展先君遺留功業,最終以強大武力完成了統一大業,開創了秦王朝。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註,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