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我國第一艘萬噸巨輪赴日途中沈沒,周總理:嚴查到底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63年5月1日晚上,正在外交部新聞司加班的畢季龍接到了總理辦公室打來的電話。
秘書告訴他,周總理一直在為“躍進號”沈船的國際輿論而擔憂,所以希望和專業新聞人談一談,看看新聞報道層面有什麼降低影響的做法。
畢季龍急匆匆地帶著材料趕去總理辦公室,等了大約半個小時,終於見到了滿臉疲憊的周總理。
想來也是,中國第一艘遠洋貨輪“躍進號”在前往日本的途中沈沒,總理怎能安心。
事發後,他作出指示,要求有關部門嚴查到底。
有中國潛水之王稱號的嚴士法,在1963年5月接到了一個重大任務。他需要深入韓國濟州島附近的海域,尋找巨輪“躍進號”的遺骸。
從5月1日中午沈船事故發生之後,他就一直在關註這件事情。
這位對個人專業高度自信的潛水員相信,國家打撈行動開始之後,他一定會有用武之地,為解開“躍進號”沈船之謎貢獻一丁點力量。
果不其然,半個多月後,嚴士法等到了正式通知。
5月25日,他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之下,帶著專業的潛水設備來到了計劃的入海處,見到了一眾東海艦隊和上海交通部的首長們。
他們站在那裏,不自覺地讓人感受到了其威嚴。
可想而知,他接下來將要執行的任務有多麼重要。
潛水打撈工作的負責人稱,目前艦隊只能畫出“躍進號”可能存在的海域範圍,但沒有辦法確定其具體方位,因此無法動用大型機械設備進行打撈。
而嚴士法要做的,就是利用高超的潛水技術,幫助東海艦隊鎖定“躍進號”的位置。
深感責任重大,他拍著胸脯保證,就算豁出這條命,自己也一定會完成任務。
東海艦隊早就已經為他準備好了空氣壓縮機和氧氣罐,還派出專業的獵潛艇保護潛水員的安全。
整個潛水探查過程,會有許多人為他保駕護航,免除其後顧之憂。
嚴士法的頭銜果然不是浪得虛名,他技術更加純熟,下潛深度也絕非尋常潛水員能比,潛水動作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眾人潛水之王出馬,他們一定能獲得有效的信息。
他的表現,沒有令大家失望。
其他人找不到的線索,嚴士法可以找到。
他在探查過程中發現了“躍進號”的部分零部件,包括已經碎裂的艦體和整齊鑲嵌的螺絲釘。
根據他給出的信息,東海艦隊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接下來,所有人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終於弄清了“躍進號”的具體位置,可以開啟打撈行動。
只是,由於船的體積實在太過龐大,打撈過程一定會充滿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
強行打撈,我國很有可能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思來想去,周總理果斷做出決定,放棄對“躍進號”的大型打撈行動,要求相關隊員把所有能夠帶走的零部件全部帶回國內,方便下一步的調查行動開展。
見到艦隊首長們憂心忡忡的模樣,圓滿完成了任務的嚴士法心想,事情應該比他想象的更加復雜。
自1963年5月1日下午,得知載有玉米的“躍進號”在前往日本的途中沈船後,周總理一直十分忙碌。
確定船的位置後,總理決定放棄對“躍進號”船體的打撈。作為事件的總負責人,其態度讓所有熟悉他的人都十分驚訝。
在幾乎所有的領導幹部眼裏,周總理是一位春風化雨、和煦端方的人物。哪怕在外交場上面對其他國家的刻意刁難,他同樣能鎮定自若,從容應對。
“躍進號”沈船事件發生後,許多人第一次見到了大發雷霆的他是什麼樣子。
他怎麼能不憤怒呢?
“躍進號”可是我國第一艘自主研發的萬噸貨輪,直接代表著中國的工業生產水平。從某種程度上說,它甚至可以代表我國的尊嚴。
那時候,中國面臨的國際局勢空前嚴峻。西方國家的虎視眈眈從未消失,蘇聯又和我國交惡,印度剛和中方打完仗。
可以說,這些國家都在看好戲,看沒有了蘇聯的援助,中國人能造出什麼東西來。
我國所有科研人員心裏憋著一股氣,想讓他們看看,中國人依靠自己照樣能搞研發。
“躍進號”從1958年動工開始建造到完工,僅用了50多天,令全世界震驚。
得知這一消息,周總理很高興。
他曾對著秘書開玩笑說,等它載著滿滿一船的貨物成功到達目的地後,一定要讓宣傳部門好好拍照,好好寫稿,做輻射範圍最廣的報道。
秘書很少見到溫和內斂的周總理有如此情緒外露的時刻,不由得跟著他一起期待,希望能按時聽到好消息。
可誰知,1963年5月1日“躍進號”首航日本,就出現了不可挽回的問題。
當天接到電話,秘書看到周總理的臉色肉眼可見地變差,交代工作任務時也有些急躁,嚴令各部門徹查到底,盡快有個結果。
他讓秘書聯系新聞司時,還在喃喃這件事情會讓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
他可以猜到,經此一事,中國的國際形象必然會受到巨大影響。他甚至能預見,某些國家會趁機大做文章。
總理的推測,很快應驗。
5月2日,日媒大肆炒作輿論說“躍進號”是被3顆魚雷擊中,才會沈海,導致50多名船員不幸遇難。
由於調查沒進行,結果沒出來,周總理認為此時中國發聲不合適,一切等調查結果出來了再說,才能給出客觀且有力的回應。
中方的沈默,在其他國家看來變成了“默認”。一時間,日本給出的沈船原因傳得沸沸揚揚。
對華不友好的國家或地區紛紛出來辟謠,表示這事兒不是自己幹的。美國在澄清的同時,不忘挑撥中日、中韓關系。
要知道,這艘船是為了增進中日貿易、兩國人民友誼才會去日本。
現在“躍進號”出了事,很多國家在暗中嘲笑中國,看中方怎麼收場。
周總理一邊讓外交部的畢季龍等人時刻註意國際輿論,一邊親自見幸存的船員了解事發時的情況,以及到現場敦促調查進展。
有些船員說可能是“躍進號”被魚雷擊中,才發生事故。但船長卻不這麼認為,稱事故原因可能是船體觸礁。
周總理比較支持第二種觀點,可證據出來前,他不會讓中國發表聲明說“躍進號”觸礁後沈沒,這不嚴謹,容易給那些不懷好意的人留下話柄。
為弄清事故原因,東海艦隊、上海交通部門抽調了10艘船,集結了1000多人調查。
5月12日,周總理到指揮所發現東海艦隊只有二把手在,不見一把手的影子,更加生氣了。
顯然,這麼大的事情,艦隊司令、政委等人不重視!
他語氣十分強硬地所有領導必須親臨一線,親自跟進所有工作流程,絕對不能懈怠職責。
他一臉嚴肅地在會議上強調,此事必須嚴查。調查組的全體人員務必全力以赴,謹慎認真,提高工作效率,盡快給出讓所有人信服的答案。
頂著來自中央的巨大壓力,調查組的工作人員恨不得把所有吃飯和休息的時間全部用到工作當中。
周總理自然知道,調查這事兒急不得。所以除了剛開始強調了工作效率之外,後續過程中,他沒有再催過調查組。
經過嚴士法等人不懈的努力,1963年6月2日,“躍進號”沈船的真相終於大白。
根據潛水員打撈出的船體碎片、觀察到的附近島礁情況等線索,調查組得出了結論:“躍進號”誤觸暗礁導致沈船。
具體的原因,則有三個方面。
第一,海上的狂風和巨浪都會在船只行駛過程中改變其航線,使之發生危險性偏離。
如果船上的操作人員沒有及時察覺到問題,或者在意識到問題後沒能及時做出應對,船就會因為偏航而觸礁。
基於這一點,第二個原因暴露出來,那就是船員們的行動能力和應變能力明顯不足。不少船員是新手,經驗嚴重不足。
即便是老船員,也無法做到每一個人遇到問題時,能迅速保持鎮定,且及時彌補,更別說新手了。
至於第三個原因,那就與相關部門準備工作的不充分有關。
他們對海域中的暗礁標註並不詳細,對海上風浪的變化沒有做出預案,對“躍進號”的儀器和功能檢查沒有做到盡善盡美。
第一點原因無法避免,周總理不必深究。但後兩點原因,令他大為光火。
調查結果出來後他才知道,“躍進號”首航之前沒多久,船長和一批老船員因出身問題而受到了審查,被調離了工作崗位。
如果他們還在,事故或許可以避免。
“躍進號”出事前,交通部已經出了好幾次事故,給國家帶來了不小的損失。
這種帶有官僚主義的作風,周總理難以接受。
他希望,在與技術和經驗有關的工作領域中,必要的審查可以進行,過分的程序和不必要的手段則應該盡量避免。
他給交通部等部門下達了命令,以後的工作中從上到下必須遏制這種不良風氣,註重細節,首長帶頭幹,其余人跟著,齊心協力才能做好工作。
暗礁問題也給相應的工作部門提了個醒,重大行動正式開啟前,各部門應當提前做好各種預案,排查可能出現的隱患因素,確保行動的順利和成功。
中國的巨輪一定會有揚帆重啟的那一天,“躍進號”的悲劇,應當成為有力的借鑒。
此次事件雖然令人痛心,但絕不會讓中國人喪失信心。在天時地利人的情況下,我國的巨輪會航行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