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姓、趙氏,單名一個政字,那麼“秦”是姓,還是氏呢?
眾所周知,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王朝的開創者秦始皇為嬴姓,趙氏,早年出生於趙都邯鄲城時,其父嬴異人(秦莊襄王)為他取單名一個“政”字。後來其父在大商人呂不韋的幫助下回到秦都鹹陽,並順利被祖父安國君嬴柱(秦孝文王)立為承襲嗣子。
數年後,秦始皇在位長達五十六年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去世後,祖父太子安國君繼承秦王之位,此時已改名為“子楚”的父親正式被立為秦國太子。之後時間車輪前行不到一年時間,秦孝文王去世,子楚即位秦王,尚還被困於趙都邯鄲,正值童年時期的秦始皇才得以被趙國護送返還於秦國。
四年後,秦莊襄王盛年去世,年僅才十三歲的嬴政便繼承了王位,當然由於年幼還無法親政,故而由太後與大臣共同代為執政。九年後,秦王政前往秦故都雍城舉行成人加冠禮儀,正式親理朝政,執掌秦王權柄,在他積極推行下,早已具備統一之勢的秦國在商議確定戰略策略,於一年後正式拉開了對關東六雄的統一兼並戰爭。
從公元前236年設計挑起燕趙戰事,以援燕抗趙為由對趙國發動攻勢開始,到公元前221年,齊國末代君主齊王建率軍開城投降為止,歷時十六年,秦國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不朽功勛的嬴政認為對原有秦王稱號已不再符合如今一統形勢,於是命大臣商議秦君稱號。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史記》
最終采用上古時期的“皇”和“帝”兩個名號,合二為一首創了“皇帝”稱號。秦君嬴政作為大一統秦王朝的開創者,此後便以“始皇帝”自稱,並下令後世秦君以數字命名,史家則在史料記載中尊稱秦君嬴政為“秦始皇”。
首先來說第一層含義,秦始皇的“秦”為封地名、國名、朝代名。因為秦國最初始封是先祖非子被周孝王分封秦地而來,故直接以封地為國名,稱秦邑,秦國。而非子作為上古嬴姓直系後裔,在得到周天子允許後,便重新延續上嬴姓祭祀,並以祖考古姓加封地國名,號曰“嬴秦”,也稱為“秦嬴”。
因為非子先祖,也就是嬴姓始祖伯益本為上古五帝之首黃帝後裔,自部落聯盟時期被五帝之一虞舜以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賜予嬴氏後,嬴姓在上古部落聯盟時期,乃至夏商兩代皆為貴族,嬴姓後裔不是輔佐夏王、商王的大臣,就是一方諸侯,非子直系先祖一脈在殷商滅亡之前一直都身居顯位。
在此之前,嬴姓祭祀也未曾有過中斷,但商王帝辛死後,殷商滅亡,非子的五世祖嬴來作為帝辛的寵臣也被周人姬發一並處死,這一支嬴姓部落也因商朝的滅亡而落寞,還成為初建西周王室的奴仆,終日被奴役,嬴姓祭祀也因此被中斷。
“孝王召使非子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史記》
直到非子因極善繁養牲畜,而當時周王室也已由盛轉衰,需要大量優良健壯的戰馬來提供軍事保障,震懾,以及可觀的財富,為此周孝王讓非子主掌負責宗周汧渭馬場,為了讓其盡心盡力為王室效力,便分封非子於秦地,建立宗周附屬國,始封君非子以封地秦邑為國號,建立秦國。除此之外,周孝王也允許嬴姓後裔非子重新延續嬴姓祭祀。
這時秦國只是一個封地不足五十裏的附庸小國,連最低的子、男爵位都沒有,後因受命率軍征討西戎,秦君被封為大夫,地位稍有提升,擊敗西戎受封為西陲大夫。五世之後,襄公因申國君主聯合犬戎攻打周都鎬京而救援,以及出兵護送平王東遷都城於洛邑,正式升封為第三等級伯爵諸侯。
四百二十五年後,秦君嬴駟首稱秦王,再一百五年後,秦王嬴政吞並六國,成就帝業,建立大一統秦朝,並重新商議名號,首創“皇帝”稱號。從公元前905年非子受封秦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秦朝,首稱皇帝,“秦”這個名號一直延續使用了近七百年。
嬴政作為秦國君主,秦王,乃至秦國發展建立的大一統秦朝的始皇帝,史家在其皇帝名號前加秦邑名、秦國號,秦朝名封地,以秦始皇之名載於史料可謂再為合適不過,這裏“秦”所代表的既不是秦君嬴政的姓,也不是氏,而是秦國、秦朝的國名,朝代名。
除了封邑、國名、朝代名的含義之外,秦邑的“秦”,秦國的“秦”,秦朝的“秦”,也是可以作為秦王族宗室之人的姓和氏所用。在先秦時代之前,貴族男子以氏為稱顯貴,平民則只能以姓為稱而無氏,而貴族所稱之“氏”則大多是子孫分支向外發展,以居住地,受封地來命名。
秦國君主一脈乃嬴姓直系,因此無需氏來顯貴,嬴姓就是他們的身份象征。追溯春秋末、戰國初,晉國趙氏與魏、韓兩家共同瓜分晉公室而發展成為諸侯之身的趙國便是嬴姓的分支,趙國先祖與秦國先祖為親兄弟,秦先祖為嫡長子,嬴姓直系,趙先祖乃次子,其後侍奉周天子因功受封趙城而以封地為氏,其後稱“趙氏”。
此時秦先祖一支處於落寞,尚未顯貴延續嬴姓祭祀,便也以趙氏相稱。非子始封秦國後,雖為一國之君,但只是宗周附屬,地位不及時為周王大夫的分支,故依然以趙氏相稱。等秦國正式升為諸侯後,也可以國為氏,稱秦氏,不過秦國一支為嬴姓大宗,並再度延續嬴姓祭祀,也就無需稱氏而顯貴。
當然這只針對於秦王族直系適用,隨著繁衍生息,從秦王族脫離而出的分支則需要以氏命名,比如秦孝文王二十余子,除繼承王位的秦莊襄王之外,他的其余異母兄弟在數代後則成為分支,或者在商鞅變法後,因沒有建立軍功被去除宗籍而淪為庶民,只能稱姓而無氏顯貴。
秦朝滅亡後,一些幸存下來的秦宗室之人也有改姓秦。西漢之後,姓、氏合二為一,皆以姓稱。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註,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