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遭質疑

博主:NaiveNaive 11-18 288

  1949年,蔣介石倉皇出逃臺灣,在垂暮之年回憶往昔,他最後悔的是當年聽信了斯大林的一個建議,導致了一生的遺憾。他痛心地說:“要是當時不聽斯大林的話就好了,哪會落得今日這步田地......”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開始了對中國的野蠻侵略,當時執掌國民政府的蔣介石起初奉行不抵抗政策,認為可以避免激化矛盾,“攘外必先安內”。然而此舉完全暴露了軍力的薄弱,讓日軍得寸進尺,短短數月內,東北三省就淪陷了。蔣介石這才認清現實,不得不放下黨爭,共同合作抗日。淞滬會戰爆發後,各路軍閥暫時擱置前嫌,團結一致對外,然而日軍戰力強大、裝備精良,75萬中國軍隊與22萬日軍交戰,造成了25萬對9萬的慘重傷亡。上海、南京等城市接連淪陷,蔣介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遭質疑

  在這危急關頭,蔣介石派人前去請求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切斷日軍後援,迫使敵軍分散兵力。然而斯大林卻態度曖昧,拖延時間。美國也深知中國危在旦夕,但直接出手難免招致日軍猛烈反撲,給本土安全帶來巨大隱患。考慮到利弊後,美國認為由邊界緊鄰、軍力雄厚的蘇聯出面更為合適。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遭質疑

  1945年2月,蘇聯、美國、英國三國在雅爾塔舉行會議,達成一項協定,內容大多涉及中國利益。但在整個談判過程中沒有一個中國代表在場。蔣介石在得知斯大林答應出兵的條件後,對斯大林提出外蒙古獨立的要求感到困惑和意外。然而作為領導人,保護國家領土完整是他的責任,所以他決定在其他條件上做出讓步,暫時不討論外蒙古問題。但是斯大林堅決反對中國控制外蒙古,甚至表示允許外蒙古獨立更有利於遏制其與內外蒙古合並獨立的傾向。這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來說無疑是嚴重踐踏國家主權的行為。盡管蘇聯並未將外蒙納入版圖管轄,但其對外蒙獨立的執著推動讓人不得不猜測其策略考量。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政治和軍事壓力。

  然而,斯大林的野心變得顯而易見。抗日戰爭中日軍公然入侵中國領土,中國人民堅決不能容忍這種行為。最終蔣介石接受了這一蘇方強加的殘酷條件。盡管蘇聯並未像日本那樣動用武力,而是趁虛而入占領了中國大片領土,但這並不代表蔣介石做出的選擇是對的。這場戰爭帶來的傷害是非常深遠的。從此之後,中國的主權被一步步侵蝕,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得到完全恢復。

分享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