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謠言、新型詐騙 這些你都知道嗎?
網絡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各類騙局、謠言也在網絡肆起。棉花肉松、疫苗有害…… 2017 年上半年,各類匪夷所思的謠言在朋友圈傳得火熱,甚至引起恐慌。除此之外,詐騙這件“流行”的事似乎從未停止,騙術也經常“改頭換面”反復出現在生活當中。
據某知名網絡詐騙舉報平臺統計,2017 年的上半年共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網絡詐騙舉報10882 起,詐騙金額高達12668.5 萬元,人均損失11641.7 元。銀行卡、支付寶、掃二維碼,中獎、送禮、冒充熟人,詐騙的手法不斷翻新。
本期,我們就盤點上半年十大熱門謠言以及幾大新型詐騙手法,給市民們提個醒。
文/ 本報記者 周司琪 實習記者 李小清
微信“砍價”0 元購 個人信息被“砍”走
“砍價得蘋果6”“砍到0 元免費領”這樣的“砍價”活動在微信中屢屢出現,裏面的產品從百余元到幾千的手機、電腦均有可能。殊不知,許多“砍價”鏈接真實目的是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用戶最後不僅不會收到獎品,反而有可能被騙,市民李女士就曾中招。
早前,李女士在朋友圈裏看到一個兒童駝背矯正器的“砍價”活動。“女兒長得高,但是因為習慣不好一直有些駝背,就想著參與活動試試。”隨後,李女士將“砍價”鏈接轉至朋友圈及各個群裏,請求朋友幫忙砍價。當產品砍至0 元時,鏈接卻打不開了。“一開始填了自己的電話以及收貨地址,東西買不到是小事,泄露信息出現隱患才是真正擔心的。”
有網友也表示,曾在幫朋友砍價時填寫個人信息並關註對方的公眾賬號,結果沒多久就收到詐騙短信。
警方提醒:在日常生活中,應當警惕需要輸入個人信息的網頁鏈接或者陌生人發送的圖片、消息。需確認所登錄的頁面為官方渠道方可執行操作。尤其是連接免費Wi— Fi 時,不要進行手機網銀操作。此外,不要輕信低價商品促銷等信息。對於顯著低於正常價格的商品和服務,要註意信息甄別、慎重購買。
“貨到付款”有貓膩 付錢即上當
他們認為較為安全的一類付款方式,但這種方式也被詐騙分子盯上。市民王女士早前收到一個由“北京眾泰4S 店”寄來的包裹,快遞單上寫著“眾泰4S 店贈品”,但需貨到付款。由於此前王女士確實購買了相應的汽車,背景信息基本吻合,以為真是4S 店寄來的汽車贈品便沒有懷疑,向快遞員支付了39 元“快遞費”。但打開包裹後王女士卻發現,寄來的是假的移動充值卡,經聯系核實後,才發現4S 店從未寄過所謂“贈品”。
據了解,此類詐騙針對具有網購經歷的網民,投遞名目主要以“重要文件”“飾品”“洗漱用品”“贈品”為主,而實際的“貨到付款”包裹中,往往只有假冒偽劣商品,有的甚至是幾張廢紙,成本極低,只要受騙者支付了“快遞費”,騙子就穩賺不賠。因為這是有針對性地投遞包裹,迷惑性很大。而被騙者即使發現了騙局,由於受騙數額小,也往往不會選擇報警。
警方提醒:市民一旦接到需要貨到付款的快遞時,應先仔細核對信息及所寄物品,對於來歷不明的快遞一律拒收,以免上當。此外,消費者在網購以及辦理業務時要增強保密意識,不輕易透露自己的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家庭住址等信息。在日常工作中,有關自己個人信息的快遞單據等不要亂扔,應先撕毀或者塗黑再予以丟棄,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通信管理局”找你 轉錢才能解決問題?
近期,廣州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接到大量群眾報警舉報,稱接到冒充“通信管理局”工作人員的詐騙電話。
騙子謊稱事主名下的電話號碼發送大量違法短信、垃圾短信,事主否認後騙子便要求其配合公安機關調查以證“清白”,隨後將電話轉到所謂的“公安機關”,再由假冒警察指引事主向指定銀行賬號匯款轉賬,最終事主被騙造成經濟損失! L 女士就遇上這樣的騙局,被騙子電話遙控轉賬,損失70多萬元。在這起詐騙裏,對方準確說出事主的身份信息以及個人照片以增加事主信任。此外,行騙也並非一次完成,而是采用一步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事主放松警惕。
警方提醒:類似的詐騙名目還有很多,如冒充運營商稱電話欠費、冒充銀行稱事主名
下有多張信用卡大量透支、冒充公安局稱事主涉嫌拐賣兒童或洗黑錢等。無論騙子如何換外套、換名目,萬變不離其宗,最終都會將電話轉接到所謂的“公檢法機關”,要求事主自證清白、說明情況,將資金轉到所謂的“安全賬號”、“資金審查賬號”等,達到騙取錢財的不法目的。
凡是接到陌生電話, 要求你做電話筆錄,要你必須開通網銀 ,要求你保密不能對任何人說, 不能掛斷電話,要你查看網頁上的“通緝令”、“逮捕令” ,要求你把錢轉到“安全賬戶”或進行“資金審查” 等都是騙子。接到這些電話,直接掛斷,並立即撥打110 報警。
免費“清粉”掃二維碼 存在盜取風險
隨著微信成為人們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圍繞微信展開的詐騙也層出不窮,”免費清理粉絲”就是其中一種。
近日,有微信用戶收到“免費幫你清理微信僵屍粉”的信息,點擊鏈接並關註相關公眾號後,對方會對清理步驟做簡單介紹或發送教程視頻,查看步驟後,需要用戶回復確認是否清理。待微信用戶確認清理後,客服會發送一個臨時二維碼。而此二維碼不能直接識別,需要將它發送至其他手機或用其他手機拍照,再進行識別。
一旦用戶識別二維碼,用戶的手機就會收到電腦登錄手機微信的確認界面,如果用戶確認登錄後,對方的電腦可以直接登錄用戶的微信,對方可以用用戶的微信開始群發消息,篩選僵屍好友。
專家提醒:360 安全專家說,用這種方法“清粉”風險非常大,因為“清理僵屍粉”信
息中的鏈接,很有可能是手機病毒,用戶點擊之後微信號可能被盜。如果你的微信綁定了銀行卡,在點擊鏈接時,一旦黑客破解了你的支付密碼,就能盜取你的錢財。
此外,如果騙子以“清粉”為由在電腦上登錄你的微信,就可以用你的微信號以生病、出車禍、急用錢等為由向你的朋友群發信息進行詐騙。
撿到“銀行卡” 支付滯納金就可自由存取?
路上撿到一張帶密碼的銀行卡,你會怎麼辦?小心,這有可能是騙局。近日,有一類新型騙局正在“流行”。在路上撿到一個信封,打開看裏面有銀行卡和密碼。當你心動找ATM 取款機查看時會發現密碼正確,並且有很大的一筆余額。如果心生貪念想取錢,自動提款機會顯示“不予承兌”,當你打信封上開戶行的電話時,對方會回復你需要繳納一定費用滯納金,然後便可以自由存取了。但當你轉錢時,銀行卡仍然顯示“不予承兌”,此時,你便已經上當。
警方提醒:騙子通過銀行卡復制器復制出偽卡,偽卡的磁條信息是使用之前辦理的真實未激活的信用卡,而撿到卡的人一旦對卡內余額心動,按照要求支付滯納金, 打過去的錢就會收進騙子的口袋。
此外,還有很多不法分子通過偽基站冒用法院、銀行、公安等電話,打電話或發短信, 稱需要交納某某款項,市民遇到此類詐騙應先撥打相關部門的電話或到辦公地現場求證。
2017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謠言,你躺槍了嗎?
謠言:肉松面包上的肉松是棉花做的、大米是塑料做的、紫菜是塑料做的。
真相:
肉松的本質是肌肉纖維,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入口一咬就會融化,口感松軟。而棉花的本質是植物纖維,主要成分為纖維素,是一種不可溶的纖維,不易嚼爛。再生塑料顆粒的均價為每千克10 元左右,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不超過5 元,塑料顆粒的成本比大米貴。
專家表示,紫菜的韌性遠遠低於黑色塑料袋。視頻制作人員的真實目的是通過散布謠言實施敲詐勒索,相關涉案人員也已陸續被抓獲。
謠言:低鈉鹽是“送命鹽”。
真相:
腎功能已惡化或已出現腎功能減退的患者,在服用了排鈉保鉀這類利尿劑,同時又吃了低鈉的鹽,雙重原因疊加在一起,是會令病人出現高鉀血癥。健康人群沒必要擔心。
謠言:疫苗危害巨大,接種不如得病。
真相:
疫苗人是類歷史上效價比最高、安全性最佳的公共衛生防控手段之一!疫苗的作用是將滅活的保留抗原的病毒植入人體,使細胞產生針對此病毒的抗體,這樣,一旦以後感染了同一病毒,細胞便能直接殺死病毒。
謠言:摸多了購物小票會致癌。
真相:
使用熱敏紙的購物小票中的確含有雙酚A。雙酚A 屬低毒性化學物質,在常溫下,它是很穩定的。但達到一定劑量後,有導致內分泌失調等健康問題的隱患。大家平時接觸小票後要勤洗手,出汗或手上有傷時盡量少接觸。
謠言:兒童喝飲料易導致白血病。
真相:
許多因素被認為和白血病發生有關,但人類白血病的確切病因至今未明。目前在白血病的發病原因方面,仍然認為與感染,放射因素,化學因素,遺傳因素有關。
謠言:蝦頭裏面有兩條白線,其實是白色寄生蟲。
真相:
蝦頭的兩條白線並不是寄生蟲,而是雄蝦的精巢。它們總是1 對同時出現,蝦的生殖腺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完全可以食用。視頻制作者稱視頻裏的蝦為南美對蝦,實際上,目前尚未在南美對蝦裏發現過肝吸蟲。
謠言:黑暗中看手機會導致失明。
真相:
專家表示,該說法並不準確,而且缺乏科學依據,手機上的光還不足以引起失明,但看手機時間過長會造成用眼過度,對視力產生一定影響。
謠言:不帶醫保卡,看病要交服務費。
真相:
社保局辟謠:目前並沒有收到相關文件,更沒有謠言中所說的醫保政策。如有最新政策和業務調整,有關部門會第一時間通過官方門戶網站、官方公號和微博等官方權威渠道公開發布,希望大家切勿盲目相信和傳播網上不實言論,參保人如遇到醫保政策方面問題,可撥打人社熱線12333 或前往當地社保機構進行咨詢。
謠言:小孩溺水只要不超一小時,用“倒背法”可以救活。
真相:
相關人民醫院急救科醫生表示,這種方法沒有科學依據,不應該提倡。
謠言:放在汽車後備箱的水喝了會致癌。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