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毛主席來到寺廟,老方丈留下兩個預言,沒想到日後竟然實現
文|歷史求知所
編輯|歷史求知所
在毛主席於湖南師範就讀時,遇到了自己的恩師加嶽父,楊昌濟先生。
在那段求學期間,楊昌濟先生對憂國憂民又文采斐然的毛主席相當關照,並認為毛主席是自己最出色的三個學生之一。
那麼,另外兩位被楊昌濟先生視為得意門生的又是誰呢?答案是蔡和森與蕭子升。
蕭子升
這三人曾經號稱湘江三友,並且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其中蔡和森先生,也是最早提出中國共產黨這一名稱的革命者,於1931年因叛徒出賣而被反動派殺害。
而蕭子升先生卻在後來和毛主席分道揚鑣。有意思的是,從曾經的革命同誌到天各一方,確實,在1917年時便已有端倪了。
1910年,17歲的毛主席離開了韶山老家,來到了湘山縣求學。在這裏,毛主席很快就靠著出色的才華和過人的膽識,認識了兩位朋友蕭子升與蕭三。
尤其是蕭三,更是對毛主席佩服得五體投地,還多次邀請毛主席來自己家中做客。在蕭三的家中,毛主席又得到了老師蕭月英的賞識。
在對毛主席進行了一番才學和人品上的考究後,這位先生對毛主席很是贊賞,特意允許毛主席來自己的家中,借閱那些珍藏的古籍。
並且蕭先生叮囑自己的兩個兒子,毛潤之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你們兩個要好好照顧他。
對於父親的叮囑早就已經被毛主席所折服的蕭三,自然是滿口答應,可一旁,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讀書的蕭子升就不以為然了。
再加上雖比毛主席小了一歲,但早就已經在師範讀了兩年書的蕭子升,更是覺得自己的才華未必也比毛主席差,因此一直好奇,還特意找到了毛主席商談文學。
一番切磋交流之後,毛主席便與蕭子升成為詩文好友。並且,蕭子升力勸毛主席不應該在這個小地方讀書,應該去湖南第一師範,那才是更適合毛主席的去處。
最終,在這位朋友的幫助下,毛主席在第二年的秋天也進入了湖南第一師範,並結識了楊昌濟先生。
說起來,蕭子升能和毛主席成為朋友,除了兩人在文學上都有極深的造詣外,性格相投也是重要原因。
楊昌濟
湖南師範學院雖然是一所新式學院,招收了不少的農家學生,但不可避免地也有不少仗勢欺人的富家公子。
而面對這些仗勢欺人的家夥,毛主席可從來不慣著,不僅果斷出擊,而且還經常為別人打抱不平。巧了,蕭子升在當時的湖南師範也有個綽號名叫蕭菩薩。
在學校裏,蕭子升就像是一位知心大哥哥,不僅幫助其他同學補課輔導作業,還經常接濟那些家庭貧困的同學。
雖然性子軟了一些,但也算得上是急公好義了。也難怪他能和毛主席那麼聊得來。
而在後來,蕭子升畢業離開了湖南師範,也依舊和毛主席交往密切,兩人經常互相寫信,切磋文學,成為莫逆之交。
看似親密無間的兩人,實際上卻根本就不是一路人,而最先看出這一點的,則是一位僧人。
時間來到了1917年,彼時中國社會的革命運動可謂此起彼伏,而作為熱血少年的毛主席和蕭子升自然也參與其中。
於是,在當年的暑假之前,毛主席就找到了蕭子升,向他建議,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千裏路。趁著這個時間,咱們去各地鄉村調研一下如何?
對於毛主席的邀請,蕭子升欣然應許,於是乎,兩人就結伴。按照規定的路線,四處察訪民情。
有一天雨夜,兩人來到了一座寺廟,向方丈表示了自己兩人因為忙著行路,結果錯過了住處,現在又下著雨,無法前行,所以特請在寺廟中借宿一晚。
對於這個請求,老和尚沒有拒絕開門迎客,並讓人燒了兩碗姜湯,幫助他們驅寒。長夜漫漫,三人無聊,便開始了聊天。
老和尚活得久,見多識廣,再加上常念佛經,各種哲理妙語層出不窮。
蕭子升與毛主席雖是初出茅廬,但自幼博覽群書,再加上又對文學頗有研究,一時間三人也是相談甚歡,頗有相見恨晚之勢。
然而,聊著聊著,只見老和尚一聲嘆息,對兩人說道雖然兩位施主如今關系親密,但以老衲所見,只怕日後終究難以同道啊!
和尚的這話立刻就引起了兩人的註意,紛紛開口詢問:為何會有此種看法?隨後,老和尚便對兩人分別進行了點評。
和尚對毛主席說,施主氣宇軒昂,言行之間又頗有浩然正氣,只怕日後定然成就不俗。
毛主席對於和尚的誇贊也只是莞爾一笑,雖然此次的毛主席早就已經立誌救國,但是他所相信的從來都是自己,而不是這些神鬼寓言。
見毛主席不太信和尚,也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又轉過頭來,對著蕭子聲一聲嘆息:我看施主與佛有緣,不易入仕參政,否則,只怕日後竟然落得客死他鄉的下場。
蕭子升聽後也是開朗一笑,對老和尚還禮孝道多謝大師擔心了,但是我心中一番救國之念,又豈能在寺廟中荒度歲月?
第二天一早,毛主席和蕭子升拜別了和尚,繼續踏上了自己的征途。
其實當年老和尚所言並非所謂的神鬼寓言,而是一個見多識廣的老人對著兩個青年和這世道的理解猜測罷了。
而事實證明,這個老和尚看人是相當準的。雖然兩人都是熱血青年,都有革命理想,但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政治觀念。
1918年,兩人共同創辦了新民學會,用以號召有誌青年參加革命救國救民。然而,沒過多久,圍繞著新民學會未來的發展方向,兩人就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兩人的爭執在1921年爆發,生性恬淡的蕭子升,或許是對當時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各種革命主義死了心,轉而支持起了無政府主義。
而此時的毛主席則已經開始擁抱起了共產主義。之後,圍繞著新民學會的去留,兩人更是徹底分道揚鑣。
毛主席希望能夠將新民學會徹底打造成共產主義社會青年的團組織,蕭子升則認為新民學會應該擁有自由的政治信仰,而不是成為共產主義的分支。
信仰的衝突使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再加上不久後,蕭子升進入了國民黨,政府當官,而毛主席則投身到了共產黨之中,兩人的關系越發疏遠了起來。
尤其是在1926年,伴隨著國共兩黨關系的徹底破裂,曾經的知己好友終於徹底分道揚鑣了。
只不過需要聲明一點,雖然蕭子升在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選擇了國民黨,但這可不代表蕭子升認可後來國民黨的反革命行為。
時間來到了1931年,918事件爆發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竟然坐視東北三省淪陷!
這一舉動強烈地刺激了蕭子升,蕭子升多次聯合有誌之士向蔣介石請命抗擊日本侵略者,維護中國的主權完整!
然後,蕭子升不出意外地就被國民黨上層打擊了。
見國民黨是如此的廢拉不堪,任由日本人對中國領土的蠶食,蕭子升在心灰意冷之下,於次年離開了中國,跑到了烏拉圭,在那裏教書育人,直到1976年去世。
臨終前,蕭子升最後的遺願就是將自己的骨灰送回老家,與發妻合葬。
另外說一句,從1927年後,蕭子升便再也沒有和毛主席有過聯系了,倒是毛主席在新中國建立後,曾邀請他回來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增磚添瓦。
但都被蕭子升以道不同不相為謀為由拒絕了。正應了當年老和尚的預言,不可做官,否則恐怕要客死異鄉。
至於毛主席在和蕭子升分道揚鑣後,則毅然決然地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發動農民運動,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口號,並在井岡山上率先實現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理念。
之後從井岡山到瑞金,從瑞金到延安,再從延安到北京,毛主席帶著中國的勞苦大眾一步一步砸碎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壓迫的大山,帶領中國人民站了起來!成為中國人民心中永不墜落的太陽!
人生道路上,我們可能會遇到很多朋友,這些朋友可能曾經是我們最親密的夥伴。
蕭子升
然而最終能夠陪我們走到最後的人,卻是寥寥無幾,甚至曾經生死與共的知己,也有可能形同陌路乃至分道揚鑣。